本报讯 近年来,通川区紧紧围绕商事制度改革工作要求,按照“宽进”“严管”同步到位、“易退”“优服”双轨并行的“四位一体”模式,依法有序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有力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极大释放。2016年,全区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7832户,较上年增长17.2%。
宽进——助力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按照简政放权促改革要求,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三证整合”制度改革,用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的“加法”。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出“五证合一”营业执照411张,发出“三证合一”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408张。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有力落实“先照后证”、“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等改革措施,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去台阶、降门槛、简程序,激发投资者的创业热情。 2016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1121户、个体工商户3643户、农村专业合作社128户、家庭农场58户,分别同比增长13.8%、14%、68.8%和87%,日均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6户。同时,建立“个转企”重点培育库379户,成功转型45户,同比增长272%。
严管——保障经营主体诚信依法
成立以区委、区政府联系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事中事后监管领导小组,在充分明确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先照后证”改革决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明确“照”、“证”衔接过程中发照部门和行政许可部门的监管职责,避免出现监管“灰色地带”。以企业信用监管为核心,强化信息共享、信用约束功能,完善企业信息、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公开制度。截至目前,403户失联企业被拉入经营异常名录,364户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被立案进入清吊流程,初步搭建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全面落实“双告知”职责,推行“双随机”监管。主动做好前端引导和服务,对各类市场主体履行好告知义务;创新利用党政网信息交换平台,向相关后置审批部门抄告市场主体,实现与审批部门的有序衔接;改市场巡查为随机抽查,实现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双随机”,抽查情况和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2016年,该县共随机抽查各类市场主体807户,其中查处弄虚作假3户,20户未按规定公示即时信息的市场主体被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易退——提升市场主体数据质量
制定《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工作实施意见》,对通过登记事项但无法与经营者取得联系,且营业执照有效期届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登记手续的营业执照实施简易注销,建立完善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及时清理名存实亡的个体户,以提高经济数据的准确性。2016年,依法吊销“僵尸企业”1036户,简易注销登记个体工商户5200户,极大提升了全区市场主体登记数据质量。
优服——助推民营经济发展跨越
编印《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政策汇编》,协调引导辖区小贷公司建立小微企业扶持发展基金,从扩大投资领域、支持市场拓展、加大财政扶持、促进“银企对接”等方面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当好民营经济“护航人”。2016年,农行、建行、工行等金融机构为全区27户企业、6户“双百工程”和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及个人发放贷款3.04亿元,新增民营经济贷款余额37.6亿元;办理动产抵押登记22件,抵押登记金额8亿余元。2016年,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32.16亿元,同比增长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3.7%;民间投资总额达62.02亿元,同比增长18.1%。通川区被省政府表彰为“2016年度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先进区”,四川一新投资实业公司、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公司被评为“全省优秀民营企业”。 (李江 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