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蒋兰青的朋友、同学都执意要在大城市追求辉煌人生时,刚刚走出校园的她却选择了回乡养猪,成为一位年轻的“女猪倌”。自被选为达州市四届人大代表以来,蒋兰青矢志不渝地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努力行使代表职权,认真履行代表义务,积极发挥代表作用,把为群众服好务作为工作的全部追求。
倾情帮扶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蒋兰青不仅要当好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成为一名优秀的群众代言人,更要做脱贫攻坚工作的带头人。她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大竹县永胜乡茨竹村,有贫困户174户、贫困人员464人,是省定贫困村。
在走访中,蒋兰青了解到贫困村反映最多的是用电、修路、饮用水等问题,巨大的资金缺口使群众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蒋兰青积极向相关部门汇报,奔走在交通运输局、电力公司、扶贫移民局等部门。功夫不负有心人,村道终于争取到了一事一议的项目资金;电改也得到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承诺帮助解决2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和所需的电线杆;为420余户农户安装上了自来水。
做好表率 带领群众增收脱贫
作为省定贫困村,茨竹村应该如何尽早拔掉“穷根”?蒋兰青带领乡亲们发展养殖业,先后成立了5个养猪场、7个养牛场,通过科学养殖、精细化管理,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目前的9218元。
但是,养殖虽然可以增加收入,但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却较低,“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科学均衡地发展农村产业才是富民强村的重要保障。蒋兰青将眼光投向了村里的荒地,聘请了农业专家来村里调查研究,经过反复地论证,当地的气候、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极其适宜食药两用的百合种植。有了科学的目标,蒋兰青自费奔走在省内外,谋求适合茨竹村种植的百合和合作厂商。
“种百合真的能致富吗?”乡亲们开始都有这样的担心,参加种植的家庭寥寥无几。为打消乡亲们的疑虑,蒋兰青自己先行试种,为乡亲们探路,拿出养猪多年积蓄的20万元来种植百合。一开始,这件事别说乡亲们怀疑,就连她的家人也不理解。可通过试种,百合产量很可观,各路订单纷至沓来。乡亲们看到了百合种植的甜头,当场就有56户主动找上了她。
现在,茨竹村成立了永盛百合合作社,种植面积516亩,由于品质过硬,茨竹村的百合产品成功进入上海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销售,并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增加928元。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蒋兰青又与达州市农科院和四川农业大学接洽商谈,研发百合花瓣酱、百合果脯干等产品。
如今,蒋兰青再次带领乡亲们去“尝鲜”,以百合产业和村里一片200余年都未曾干涸的青云湖为依托,以“千禧之地、百合之村”旅游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乡村旅游规划,力争成为广大群众新的“绿色钱袋”。
□本报记者 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