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人精神谱系中最为深沉厚重的底色。
世事纷繁,感动常在,精神常新。回首刚刚挥别的2016,我们为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而欢呼,为河北“拄拐”医生卢志军坚持基层行医35载而动容,给“最美快递员”张洋奋不顾身救援火场被困群众点赞,向“重信尚义”的辽宁黄政清一家表达敬意……无论是为国争光的赫赫壮举,还是做好本职的默默坚守;无论是直面危险的见义勇为,还是德润人心的家风涵养,人们用扎扎实实的行动激荡起成风化人的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精髓不断深入人心。
穿越历史时空,价值观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品格,蕴含着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私德,也是一种大德,即民族的德、社会的德,体现了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为国家、社会和每个公民标示出明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树起中华民族新时期的精神旗帜。
兹事体大,念兹在兹。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紧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