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生活4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荔枝古道穿行大竹的历史记忆
失落的文明

    位于石桥铺镇梁山街的荔枝古道遗址

    荔枝古道旁的唐代千佛岩摩崖造像

    枝古道经梁平后,从何处进入大竹?途经哪些乡镇?又从何处接壤达川?史籍均无详尽明确的记载。12月24日,记者前往荔枝古道途经大竹境内的几处重要路段,实地探寻古道。

    横梁子最窄处的荔枝古道

    穿越永胜乡荷花村横梁子的荔枝古道

    石桥铺: 荔枝古道进入四川第一站

    隆冬时节,细雨霏霏。记者驱车从县城沿国道318线一路向东,约一个小时行程,便来到了荔枝古道进入四川的第一站——大竹县石桥铺镇。

    据该镇人大主席汤昌林介绍,荔枝古道经梁平屏锦铺、袁驿到达石桥铺。清乾隆年间设县丞分驻于此,其横跨两县的分界地名为“接官岭”,即现在梁平县碧山镇官岭村境内。其实,“接官岭”就是一个旧时朝廷迎来送往官员过界的古驿站。

    汤昌林带着记者一行从大竹界跨省界进入重庆梁平界,寻到旧时的“接官岭”。那县域分界的山包高地和古老驿站的遗址已不复存在,代之以宽阔的公路和公路两侧一幢幢整齐的楼房。岁月苍桑,世事更替,改变的是它的外貌,不变的仍是连通川渝的交通作用,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接官岭”沿公路折回步行500米左右,便回到了大竹境内的石桥铺镇梁山街口。此街原属梁平县管辖,1950年划归大竹县,如今名为正东街,全长300米。漫步其间,街巷深深,历历可见当年青石板铺就的1.5米宽的荔枝道遗迹。块块石板,依势铺就,错落有致,身着苔痕,在细雨中,泛着青幽幽的光亮,诉说并见证着历史变迁的沧桑。

    荔枝古道街房年代久深,原为木质结构平房,现有不少进行了改建,尚存十余间旧时板壁房和吊脚楼,断续错落于水泥楼房中,其雕花梁柱历经岁月淘洗,仍清晰可辨精美的花饰,让人感叹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在这条街中,孟浩然公馆为外廊式砖木结构楼房,为近代所修建;街内七宫五庙错落间插。走到街尽头时,石桥铺镇与梁平县交界的梁山街及界碑石残迹仍依稀可辨。1000多年后,石板铺成的道路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干扰,也没被城镇化所淹没,令人欣慰。但它被岁月打磨得嶙峋而斑驳,令人倍感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据《大竹县志》记载,石桥铺镇古称“老龙场”。清乾隆52年(1787年)始称石桥铺。因大竹、梁平两县界牌下有石拱桥,武庙侧有石平桥,打铁街有小拱桥,场后有上下平桥,还有远近闻名的高桥和大拱桥,均为石质修建,因桥众多,故名“石桥铺”。

    石桥铺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距离界牌100余米处有一座石拱桥,建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临河这边桥两侧栏杆各伸出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头,面积分别有六七平方米,形成临河而峙的空石坝子。头脑灵活的商贩看到此桥是官马大道必经之地,于是就在石头上面搭建起两间旅舍,专供过往行人歇脚或食宿,同时,还经营老百姓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此地称为“石桥铺”。

    永胜乡:

    石板路、横梁子诉说古道沧桑

    经过石拱桥,沿着长青村境内古时的官马盐商军粮大道向北奔去,就来到了永胜乡荷花村12组老桥处。老桥系两块2米余长的宽条石并肩拼成,搭建于小河沟上。跨过老桥,穿越冬水田,可见残存的石板路断断续续,至今仍在发挥其作用。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知道它是荔枝古道,从交谈中感觉到是在讲述一段尘封久远的历史。

    对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古迹遗址等甚为了解的永胜乡初级中学原任校长黄良告诉记者,荔枝古道经过永胜境内,横梁子这个地方便是有力的佐证。原来,横梁子地处荷花与光明两村之间,是一道由南至北长约1公里的石山梁。自然形成的石径蜿蜒于梁脊,为旧时南到渝州、北通达州的要道。这里山梁高耸,乱石众多,形态各异。西南松林茂密,东南深沟沃土,四下环顾,方圆几十里的树林、河流、房屋,历历可见;侧耳倾听,远处的人声清晰可闻。

    一路向前,拨草寻踪,荔枝古道就在我们脚下。通过测算,最宽处有2米左右,最窄的地方仅为0.4米。早年,山梁北端建有来龙寨,中部建有石山寨。石山寨寨门前有一尊形如卧石之牛,人称睏牛石。寨内建有勇王庙,供奉着孔武的勇大王、温柔的九子娘娘、慈祥的观音菩萨等神灵。千百年来,因远近村民的祭祀而香火不断。

    文化走廊:

    众多历史遗存见证古代风情

    荔枝古道也是一条文化走廊。流传至今的一些老地名、老场镇、老店铺,地域特征十分明显。

    沿着荔枝古道沿线建立的“铺”“驿”(贸易集市、客栈),其名至今仍在沿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动人的传奇故事,成为荔枝古道上的重要文化遗存,至今还可探访到一些流传在荔枝古道沿途的民风民俗、民间传说、民间歌谣。譬如,石桥铺镇和永胜乡一带还有年长者记得旧时贩夫走卒(俗称“脚力挑夫”)的顺口溜:“西挑(渠县)三汇,东挑万县,南下重庆,北上西安;出去一挑米(大米)油(桐油)纸(竹制土纸,也称火纸),回来一担棉花(北方棉花)盐(海盐)。”同时,荔枝古道沿途形成并保留的婚丧嫁娶礼仪等民俗风情,手工业及农具打造、土灶酿酒、土法火纸制作等技艺,以及四川竹琴、耍锣、唢呐、车灯、狮舞、孝歌、龙灯等民俗文化,可追溯到明清直至唐宋等朝代。

    大竹县境内的荔枝古道,显露出一些神秘的渊源。据考证,从三国时的小巴间道,演绎到唐朝的荔枝古道,及至今天的国道210线、包茂高速公路达渝段。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汉渝公路基本沿袭了荔枝古道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公路穿越整个秦巴山区,横跨川陕两省,荔枝道就是引领这条路的历史路标。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对这条道进行大规模拓展建设,1958年修建的210国道经西安至重庆过境达州,大多路段均沿着荔枝道线路建设。2004年初,改道的包茂高速路达渝段全线贯通后,取其捷径横贯秦巴山区。而210国道达州段、包茂高速公路达渝段均横跨大竹境内。由此,可窥见连通川陕交通古今缩影的来龙去脉。

    综合各种因素考量,大体可作出以下基本判断,荔枝古道经由涪陵—垫江—梁平,在大竹县石桥铺镇入竹。一种可以推测的走向是:顺着便捷的铜钵河谷取道,经大竹永胜、安吉二乡,在达川区马家乡接续荔枝古道北段;而另一走向则具有更充分的实证:即从石桥铺梁山街经长青村境内古时的官马盐商军粮大道,再穿越永胜乡境内的荷花村(横梁子)、茨竹村(陡梯子、卡子边),翻越铜锣山脉中段的蒲包山(五峰山),经蒲包乡三星村(青云洞、朱家槽、野猪凼),入石河镇、李家乡、柏家乡和柏林镇观音村(凉风垭口),然后进入达川区。大竹县境内荔枝古道接点沿途文化遗迹十分丰富,有柏家乡乌桥村唐代摩崖造像、寺观和柏林镇观音村明代摩崖造像可佐证。

    沿着荔枝古道主要线路,记者一行又来到大竹境内荔枝古道的终点站柏林镇观音村探访。沿着松林拾级而上1548步石梯,便来到了千佛岩。这里有明代建造的摩崖造像,再往上步行1500余米,就是凉风垭口,即大竹与渠县两县的分水岭。

    在这条崎岖的山道上,传送荔枝的从这里走过,挑草纸的从这里走过,背棉花的从这里走过,贩盐巴的从这里走过……

    千百年来,荔枝古道见证了古代帝王和宠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豪奢和情爱,也见证了它历经岁月的变迁兴衰。它修了毁,毁了修,成为连接南北、川陕区域,带动经济和传播文化、跨越时空的通衢大道。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摄影报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生活1版
   第02版:生活2版
   第03版:生活3版
   第04版:生活4版
   第05版:生活5版
   第06版:生活6版
   第08版:生活8版
失落的文明
唱出精彩夕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