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生活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杂说古人如何过寒冬
□刘昌宇

    由于温室效应,现今暖冬现象十分普遍。可古代的冬天,较之现代的冬季寒冷得多,那时,人们既无空调,也无地暖,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安然度过漫漫寒冬的呢?

    据考证,先秦时期人们用火炉和火塘取暖。这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在数九寒天的日子里,人们在侍弄饭菜的同时,又驱走了身上的寒意,可谓一举两得。缺点是热了前胸,却易冷了后背,再则晚上一旦入睡,火炉和火塘少人经管,取暖效果难免大打折扣。

    而到了秦朝,取暖设备已大为改观,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炉口前还有灰坑,而炉的左侧则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那时,智慧的古人就已知道,用木炭取暖比单纯烧木材要好,因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保持长时间稳定。

    到了汉代,王公贵族和有钱人家开始建立起暖室。汉代在长乐宫中就有个温室殿,专门供皇帝冬天居住和取暖,殿内通常建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极尽奢华。《西京杂记》中曾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而普通百姓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限于财力,他们只能靠烧炭和烧柴取暖。

    进入到大唐盛世,人们的取暖设备变得丰富起来。出现了铜制的手炉和脚炉,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像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手炉一般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暖手。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睡觉时十分熨贴。

    清朝时,制作手炉和脚炉的材质更为多元,除铁制和铜制的外,还出现了专供大户人家使用的青铜鎏金和掐丝珐琅的火炉,外观极为精美。此外,人们的取暖方式也更趋多样化。朝庭通常在皇宫里建有专门用来暖身的火道,并在室内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而那时老百姓则以烧煤御冬为主,因清代北京的煤价比较便宜,百姓都能承受。清人汪启淑在《水曹清暇录》里曾记载:“燕地苦寒,冬时比户皆卧热炕。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生活1版
   第02版:生活2版
   第03版:生活3版
   第04版:生活4版
   第05版:生活5版
   第06版:生活6版
   第08版:生活8版
踏雪八台山
渠县集思广益做强旅游经济
我国今年汽车 召回已突破1000万辆
二手车投保: “软险种”取舍有道
西湖巧遇
杂说古人如何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