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铁匠叹息:“我的手艺快失传了”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摄影报道
赶制铁箍的苗其勇
半成品炉盘架

    在通川区金石镇,苗其勇可谓十里八乡的“知名人物”:五代单传,五代子承父业,小到镰刀、锄头,大至铁耙、犁铧,只要是农家使用的与铁有关的农机器具或是生活用品,无论是制作还是修补,在他的眼中“那都不算个啥子”。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这个刚满16周岁的中学生内心多少有些不安分。“那个时候,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的人多得很。”苗其勇不无感叹,“要是听到谁家娃儿又往家里寄钱了,当什么主管了,大家都是一种十分羡慕的心态。”“爱跳”的苗其勇难掩步入社会闯荡挣钱的渴望。

    “不好好读书,就回来学门手艺,以后好找口饭吃。”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苗其勇未能奔向远方,只得留在父亲身边,做一些轧锲子、铆铁钉的小活,不过这也正顺应了苗其勇的愿望,他的选择也寄托了父亲上下四代人的期望。“要说打铁,从我爷爷的爷爷就已经开始了。”苗其勇说,一来打铁是个技术活儿,可以随便混口饭吃;二来比起在田间地头做农活要轻松些。只要带铁的他都能修补,只要村民所求的,他都能做到。

    上世纪90年代初,已独当一面的苗其勇在外出打工的热潮中“嗅”出了另一种挣钱方式。“那时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还很高,但周边乡镇能打制泥耙的铁匠却很少。”为了拓展生意,抢占更大市场,颇有“心计”的苗其勇把自己打制的泥耙卖到了邻镇的龙滩、渡市、碑庙等多个乡镇,“最多时一年能卖出500具泥耙”。当然,这还不包括耕田用的犁铧以及各种镰刀、锄头等农具。

    “那个时候,每天6点起床,最晚时要忙到晚上10点。”生意好,收入自然也就多了,苗其勇说,2003年就建起了自家的两层小楼房。

    随着新房的搬迁,苗其勇打制农具的工具也更新换代,他专门从外地购回了一台靠电力带动的轧制机,不仅效率高,人也省事,订单也越来越多。“比如一把锄头,以前靠手工要敲几十下甚至上百下才能成型,现在用电,很快就搞定了。”不过另一方面,对于节俭的村民来说,一把锄头或泥耙要使上好多年,要想等到自然磨损到不能使用几乎是很难的事。为此,他又不断开辟新市场,自学了焊接技术,打制村民家常用的烤火炉盘,并将其卖往周边乡镇。

    烤火炉盘很快受到大家的欢迎。“上个月,我接到了1000份的订单,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一两点钟,都忙不过来。”对于这份“压力”,苗其勇言语中透着自信。

    “苗老板,我家一口新锅坏了个洞,你能不能给补一下?”采访中,一名村民凑上前来与苗其勇搭话。“不得行哟,我现在忙不过来。”他回话。那村民并不罢休,“你看我那锅是新的,扔了多可惜,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苗其勇说,他并不是不愿意补,是因为没了那工具,“补不了”。

    村民的问话勾起了他的另一番心思,“我的手艺快失传了,现在已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种又脏又苦的活儿了。”据了解,苗其勇膝下两女一子,女儿自然不会继承父业,儿子不仅不愿意从事这门技艺,反倒劝他不要再干了。“年轻人都有他们的想法,谁愿意放着一个月能挣几千元的轻松活儿不干来做这个?”他叹息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休闲
   第04版:人物
   第05版:民生
   第06版:要闻
   第08版:西窗
92岁抗战老兵爱讲抗日故事
“我的生活还不错”
老铁匠叹息:“我的手艺快失传了”
中消协:网络外卖订餐服务存在7大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