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到来,各类培训班、兴趣班火爆异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不惜重金,见别人报什么也给孩子报什么……为此,通川区一小校长王仕斌、通川区二小校长石强、通川区十三小校长李伟等提醒家长,在为孩子报读兴趣班时要谨防三大误区。
误区一:上培训班就一定能有所提高
“孩子暑假在家会玩分心的,上个培训班补一补弱项,总会有所提高。”这是家长的普遍心态。通川区一小校长王仕斌指出,现在有的培训班急功近利,不少甚至违背教学规律,讲课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内容机械死板,孩子学习起来毫无兴趣,最终产生厌恶感和抵触情绪,与上培训班的初衷背道而驰。暑假对孩子来说是一段欢乐的时间,老师要“快乐教学”,孩子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误区二:上文化补习班比上兴趣素质班重要
“现在升学形势紧迫,赶紧趁暑假的时间好好补一下,兴许能长几分。”不少家长这样认识。
通川区十三小校长李伟表示,从短期考试、升学来看,补文化课的确要比参加一些兴趣班显得重要,但适当参加一些以培养兴趣为目标的、有主题内容的活动,比单纯的知识培训班更有价值和意义。为此,他建议让孩子学学游泳,既可以增加一项自救技能,还能锻炼身体;或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卖报、到乡下体验生活、参加小记者暑假采风活动等。李伟表示,假期里,他打算让女儿到新世纪商场当服务员,去体验当服务员的酸甜苦辣。
误区三:分级分班教学有利孩子快速进步
“你们这个培训班分A、B班吗?中间考不考试?”有的家长在帮孩子报培训班时经常要这样问,碰到分级的、测试严格的才报。
一般认为,门槛高的培训班必然质量高,可以保证让孩子受到较为严格的训练,但也要看到这其实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不小的压力。通川区二小校长石强表示,学校里竞争已经很激烈,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月考还有单元测验,暑假本该好好轻松轻松,却还要经受考试的压力,这样不利缓解孩子的紧张心态,另外对考得不好、排名靠后的孩子而言,有可能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本报记者 王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