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日报1版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果山”的致富“密码”
舒天富夫妇为李子树修枝整形

    深秋时节,天刚蒙蒙亮,村民舒天富便与老伴出了门,一头扎进李子园,要日上三竿才回家弄早饭。这时节,正是为李子树修枝整形的时候。

    “每棵树都要整好形,来年才有好收成。”舒天富给记者估算,如果天气正常,市场价稳定,明年收入可达十万元。

    在宣汉县庙安乡八庙村,像舒天富一样靠种李子致富的比比皆是。

    然而时光倒回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按村支部书记姚文太形容,当年的八庙村村民被调侃成“骑着摩托当耕田,看到小车当过年”,由于交通不便,“成熟的产品烂在田,上千群众苦难言”。现如今,八庙村“山上环绕致富路,坡坡种满摇钱树”,家家种上李子树,“一亩果园当十亩田,轻轻松松挣万元”。

    那么,八庙村脱贫的“密码”,究竟是从哪里寻来的呢?

    连遭挫折,穷则思变

    过去,八庙村一直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红苕等传统农作物,仅能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脱贫,八庙村没少摸索。最初他们种过脆甜柿、黄花梨、柑桔等十多种水果,但全都以失败告终。

    难道这片大山就这样一直穷下去?大家不死心,乡政府从外面请来农业专家对八庙村进行了反复踏勘,最后得出结论:当地土壤是种植李子的绝佳适生区!

    “密码”找到了,一开始却未被大家接受,甚至遭到一些村民的怀疑和抵触。村民黄孝全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原来种水稻、玉米、红苕,虽然收入有限,但每年至少还有保证。如果又像种脆柿子、黄花梨、柑桔那样搞不成器,我们可经不起折腾。”

    此时,示范最为重要。村支书姚文太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带头试种脆红李。三年过去,脆红李大获丰收,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群众看在眼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至2008年,全村所有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脆红李。

     打造“花果山”,栽满“摇钱树”

    如今的八庙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果山”。阳春三月,满山遍野李花竞相开放,那纯净的雪白,让人无不心旷神怡;盛夏时节,青翠晶莹的李子压得树枝直不起腰,伸手可及,让人无不垂涎欲滴。

    家乡的巨变,让外出打工的游子思乡更切。舒中华原来一直在北京打工,看到邻居家都靠李子致富了,现在也想回老家试试。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有近5亩的地,一亩种50棵,正式投产时一棵产100公斤,按市场8元一公斤算,5亩李子园一年就有十多万元,比种传统的农作物强很多。

    关键是庙安的李子不愁销路。“每到李子成熟时,贵州、重庆、陕西等收购商就会到我们这里来收购,并且周边来玩的游客也很多,我们是足不出户就销售一空,想不到曾经的穷地方,现在坐地都能致富。”说起家乡的变化,舒中华喜笑颜开。

    除了靠种李子致富,舒天富心里还有个新打算:“现在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我打算把农家乐也搞起来,争取明年3月李子花开时开张,又是一个大生意。”

    □文/图 本报记者 付勇 邱霞 龚其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日报2版
   第03版:日报3版
   第04版:日报4版
坚持中心任务,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让巴渠文化散发夺目光彩
“十二五”期间 我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市政协党组扩大会议召开
“花果山”的致富“密码”
勇毅笃行推改革 蹄疾步稳踏新程
大竹县工业经济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