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使一个民族自我认同,产生凝聚力,今年,我们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其目的也正在于此。然而,近年来,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对历史事实断章取义、对历史价值任意解构,对历史人物肆意曲解的现象愈演愈烈。凡此种种,不仅在学术界造成了紊乱,其流毒所至,削弱民族认同感,消解民族凝聚力,害莫大焉。
“孔子是‘跑官’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在外面保养了二奶”、“岳飞是骄横跋扈的大军阀”、“汪精卫相忍为国”、“雷锋生活奢侈”……种种对历史、对历史人物的“另类”解读令人瞠目。诚然,史无定论,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群体当中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然而,历史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对其解读必须遵循最起码的认知和评判规则,不可能像创作科幻小说一样天马行空、肆意而为。譬如,对于汪精卫,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是作为“汉奸”而被钉上历史耻辱柱的;同样,对于张自忠,海峡两岸都尊其为“民族英雄”。
鲁迅先生在《战士与苍蝇》中有句名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历史英雄人物和常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时代局限和爱恨情仇,有的甚至在个人人格上存有巨大缺陷,对于此点,刻意粉饰、遮掩固然不好,但如果尽情挖掘、渲染也是万万要不得的。解读历史、品评历史英雄人物应多做“加法”,而不是一味地解构。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使抗战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历史价值也“越滚越大”。反之,忽视这一规则,一味解构历史,就相当于拿一把凿子不停地凿这个“雪球”,凿了一层又一层,最终会一无所获,归于虚无。譬如,对于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如果我们总是以当代的眼光,无限放大其“偏执”、“自大”、“无知”等时代所造就的性格缺陷,对其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认识”,则只会使伟大的民族御侮精神消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