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光阴,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测量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测量工程师;16年的青春,他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测量事业;16年的奉献,他用爱心温暖了一片蓝天。
他,就是“四川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届青年技术带头人”、测量工程师陈波。
1999年7月,家住重庆綦江的陈波从重庆工程技术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从事测绘工程、地质勘察、地灾评估等工作,一干就是16年,练出一身本事,成为一名优秀的测量工程师。
陈波刚进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时,是一名没有测绘实践经验的“愣头青”,可他勤奋好学,被选到数字影像队从事测绘技术工作。
这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陈波来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理论课上,他竖起耳朵听,眼睛都不眨一下;上机操作,他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双眼疲倦得泪水直流;他的作业室常常灯火通明,直至深夜……就这样,陈波从“门外汉”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测绘通”,考取了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全国注册测绘工程师、全国土地登记代理人执业资格。
工作中,陈波既注重测量实战,也善于总结工作经验。目前,他先后在《四川地质学报》《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省级刊物、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浅谈GPS静态相对定位与RTK定位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达州市韩家坝教育园区拟建场区适宜性研究》《水准测量在城市首级高程控制网建立中的应用》《灌浆技术在解决桥头跳车问题中的应用》等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1999年,他刚参加工作就派到条件最艰苦的西藏,鏖战2年,顺利完成测量任务;2011年,他主动请缨到青海,来到一个无人区,徒步完成420平方公里的测绘工作;2013年,他走进条件艰苦的农村,按时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项目工作任务……由于天气寒冷,陈波在青海用被冻僵的手指触摸测量仪,触摸屏竟没有反应!他不得不把手指含在嘴里暖和一下,再进行操作。
为了准确地勘察城口煤田,陈波克服了交通、通讯、自然环境等极其恶劣的条件,身背几十斤重的测绘仪器,徒步完成了100多公里的测绘任务,为后来的地质勘察、物探测量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目前,他主持完成的“巴中市经济开发区曾口化工园详规勘测项目”,于2012年10月被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测绘学会评为“四川省优秀测绘工程奖(铜奖)”;主持完成的“达州市中心城区建立相对独立坐标系统水准测量项目”,于2014年9月被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测绘学会评为“四川省优秀测绘工程奖(银奖)”。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5·12”大地震,陈波主动请缨,深入茂县、黑水、松潘和广元等地震重灾区,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测绘工作。在随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危险的情况下,他身先士卒,率领应急测绘队员啃干粮、睡帐篷,起早贪黑抓外业、深夜加班赶内业,克服重重困难,高效优质地完成了测绘任务,及时为这些地质灾害的应急评估、防范、勘察及设计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
□特约记者 漆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