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万洲老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为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笔耕不辍,不少作品入选小学课文及辅导教材,不愧为现代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人物。
一.儿童教育的好教材
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早在1956年就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由此可见,以儿童年龄特点和立场创作作品,是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当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彭万洲老师就是这样去写作的,如他的《小鲫鱼参加联欢会》《村头那颗老榆树》《太阳钓鱼》等儿童喜爱的作品。多年以后,彭万洲成了儿童心中的故事爷爷。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儿童文学的提倡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并独立的。彭万洲的《中国结》《扎根》《第三只眼睛》不失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因此,儿童文学实际上应该是“成长文学”,是关注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
二.培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知识、精神、身体、社会等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因此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孝道、诚信、勇敢、勤奋、合作、宽容等。彭万洲的《小蝌蚪找妈妈》不失为一篇这样的上乘作品,所以年年被选入学生必读课文。彭万洲笔下的栩栩如生的“笋娃娃”、“不愿短尾巴的狗”、“老鼠买鱼”等形象,用儿童的语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三.作品寓教于乐,让儿童认识社会、人生、自然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彭万洲的童话《谁住顶楼》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人世间的真善美的知识。所以,作品获得了全国童话征文二等奖。又如《影子桥》这个小故事,很好地教育儿童爱护生态、爱护古迹。
彭万洲进入幼儿素质教育《语言》读本的《一块西瓜皮》,用小猴、小鸟、小鱼、小青蛙等各自对一块西瓜皮的不同态度,引导幼儿运用“踩、抛、扔、推、抱”等词讲故事,教育孩子爱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彭万洲的作品告诉我们:儿童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石子》《还魂草》《翠碧潭》等作品则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的世界。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儿童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
四.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彭万洲老师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所以,他在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美善的花朵,用纯真的美陶冶幼小儿童纯洁的心灵。如散文小品《拾豌豆》和编入国际幼儿《汉字》教材的《涓涓小溪》及编入《儿童阅读研究丛书》的《夏夜多么美》等。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绝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绝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彭万洲笔下的《种棵快乐树》《好大的雾》《谁来补天》等,它们在儿童少年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都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彭万洲类似的作品还有《过河》《老鼠买鱼》《换房》《伤害》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综上所述,彭万洲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同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是带给孩子们的精神粮食。彭万洲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还影响我们大人。
□向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