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3月以来,万源市紧抓被批准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点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护、水源涵养保护、环境保护等“五大”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加速推进示范点建设。
据悉,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准万源市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点。随后,该市紧紧围绕建成“全国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与土壤保持重要区、天然生物种植‘基因库’、世界同纬度地区重要绿色宝库”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花萼山、八台山、黑宝山、东林山等现有天然森林资源基础上,万源市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有效覆盖面积和质量。截至目前,该市共植树造林3.8万亩,其中,森林抚育2万亩,人工植苗造林0.1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造林补贴试点0.8万亩,林业科技示范园2000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造林0.2138万亩。全市绿色植被覆盖率达63%,达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该市围绕建成“四川重要的原始森林、野生珍稀物种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生态屏障区域”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全市加快推进《万源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方案编制工作,成立专门科考调查小组,积极开展花萼山、黑宝山、蜂桶山、东林山等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对区域内野生腊梅、巴山榧、红豆杉、金雕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实施专题保护、专项研究。积极推进花萼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建成花萼山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点,加强保护区道路、通讯、电力等各类设施设备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水平。
同时,该市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全面实施水土保护工程。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力度,划定生态保护区,全面禁止砍伐、偷猎等行为,全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保护,有效完成鹰背、竹峪等乡镇自求平衡土地整理项目,遏制耕地水土流失,有效保护农业耕地4.9万亩,新增耕地4000多亩。
该市还加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综合整治力度,着力实施水源涵养保护工程。抓好水土保持示范片建设,积极推进寨子河水库、李家梁水库、固军大型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水保枢纽工程,先后投资近亿元加强全市各大河流河堤建设、河道疏浚和水质净化工程,在各重要河流投放鲫鱼、鲤鱼、草鱼等淡水鱼苗80余万尾。将梨树、皮窝等乡镇划入饮用水源重点保护区域,落实保护措施,加强城区饮用水源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该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全面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积极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科学管理和处置农用薄膜、秸秆,减少土地污染。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力争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环卫机械化率达90%。
(王坚 本报记者 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