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地瓜妹妹卖身救弟”的消息在媒体上引发热议。据了解,“地瓜妹妹”名叫周小芳,现为武汉某高校大三学生,自弟弟被查出白血病后,她便休学靠卖红薯来帮弟弟筹集医疗费,并且还打出了谁救弟弟她便嫁给谁的标语。
曾几何时,“卖身”救人已经在社会新闻版上成为一种流行,救父、救母、救哥、救弟,不一而足。内容的真伪很少有人细究,惹人眼球的倒是“卖身”两字;而“卖身”的主角又多是妙龄女大学生,这似乎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然而,浮想归浮想,究竟最终哪一位女生卖掉了自己的身体?恐怕多数都是在被媒体一阵爆炒之后,又安安静静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该干啥干啥去了。由此可见,所谓“卖身”只不过是少数不良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而故做噱头贴上的标签。
媒体关注困难群众,利用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解危济困,积极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上学就医方面的困难,本是值得称道的事情。但是,随意臆断、炒作“卖身”的做法,则不仅有悖媒体职业道德,也是对女性的莫大侮辱。不要说当事女生未必亲口说过“卖身”的话,即便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也是一时救弟心切,情有可原。对此,媒体在报道中应“替当事者讳”,避免出现对当事人不尊重的字眼,而绝不可以此为噱头,进行无聊的炒作。
对于担道义、负责任的媒体而言,在报道“卖身”救人之类的新闻时,应将重点放在“救人”上,而不该乐此不疲地渲染“卖身”之类的信息。以“卖身”为噱头,固然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对鼓励人们关注受困者并没帮助。它所能满足的,仅仅是卑下的猎奇心理。
此外,仅就“卖身”这一行为而言,也是不可取的。将身体作为物品买卖、典当,与当今社会文明格格不入,有违人性尊严和公共道德。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论碰到什么样的情况,首先要想到自强自立,再则,可以求助媒体、社会或寻求亲戚朋友的资助。无论如何,都不能以自己的终身幸福为代价,贸然选择“卖身”。面对困境,动辄打“卖身”牌,把出卖身体当作一种习惯,折射出当代大学生自尊自强意识的短缺,此点令人担忧。
□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