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日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把“卖身”当噱头

    近日,一则“地瓜妹妹卖身救弟”的消息在媒体上引发热议。据了解,“地瓜妹妹”名叫周小芳,现为武汉某高校大三学生,自弟弟被查出白血病后,她便休学靠卖红薯来帮弟弟筹集医疗费,并且还打出了谁救弟弟她便嫁给谁的标语。

    曾几何时,“卖身”救人已经在社会新闻版上成为一种流行,救父、救母、救哥、救弟,不一而足。内容的真伪很少有人细究,惹人眼球的倒是“卖身”两字;而“卖身”的主角又多是妙龄女大学生,这似乎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然而,浮想归浮想,究竟最终哪一位女生卖掉了自己的身体?恐怕多数都是在被媒体一阵爆炒之后,又安安静静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该干啥干啥去了。由此可见,所谓“卖身”只不过是少数不良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而故做噱头贴上的标签。

    媒体关注困难群众,利用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解危济困,积极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上学就医方面的困难,本是值得称道的事情。但是,随意臆断、炒作“卖身”的做法,则不仅有悖媒体职业道德,也是对女性的莫大侮辱。不要说当事女生未必亲口说过“卖身”的话,即便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也是一时救弟心切,情有可原。对此,媒体在报道中应“替当事者讳”,避免出现对当事人不尊重的字眼,而绝不可以此为噱头,进行无聊的炒作。

    对于担道义、负责任的媒体而言,在报道“卖身”救人之类的新闻时,应将重点放在“救人”上,而不该乐此不疲地渲染“卖身”之类的信息。以“卖身”为噱头,固然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对鼓励人们关注受困者并没帮助。它所能满足的,仅仅是卑下的猎奇心理。

    此外,仅就“卖身”这一行为而言,也是不可取的。将身体作为物品买卖、典当,与当今社会文明格格不入,有违人性尊严和公共道德。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论碰到什么样的情况,首先要想到自强自立,再则,可以求助媒体、社会或寻求亲戚朋友的资助。无论如何,都不能以自己的终身幸福为代价,贸然选择“卖身”。面对困境,动辄打“卖身”牌,把出卖身体当作一种习惯,折射出当代大学生自尊自强意识的短缺,此点令人担忧。

    □徐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客户QQ:159847861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生活1版
   第02版:要闻社会
   第03版:休闲汽车
   第04版:视觉故事
   第05版:健康时尚
   第06版:民生监督
   第07版:居家财经
   第08版:西窗文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市政协领导带队走基层看望群众
800余名退役士兵 参加免费职业技术培训
《渠县苏维埃志》出版发行
主城区地下商场32个通道全新打造
莫把“卖身”当噱头
醉驾入刑 催生代驾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