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学校附近那些流动小摊上的食品,我真有些担心。它们来路不明,真害怕小孩子吃后,一旦伤害了身体,真的是无从查起。”近日,一位居住在通川区荷叶街的张女士,打进本报教育周刊热线(2389342——403、406)向记者反映。该女士在电话里说,自己虽然很大年纪了,但她每天都要护送孩子上学,怕他经受不起小摊食品的诱惑,买来吃了后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不仅有损身体,还会严重地影响到学习。她希望报社派记者了解一下,敦促有关部门给予整治。
连日来,记者以家长的身份,多次深入到通川区文华街小学、通川区二小、通川区八小、达高中、达一中、金苹果幼儿园、达川区逸夫小学等学校附近,进行了一系列暗访调查。
暗访中发现,每当早上7:00—8:20和中午放学后的时间段里,一些推着板车、提着篮子、端着各式盘子的流动商贩们,就会蜂拥而至来到学校门口附近,向学生兜售一些诸如粑粑饼饼、糖果酸水、塑料小包装之类的零食,价格1元、2元、5元不等。这些食品,有些是通过小食品进货渠道而来,绝大多数是现做现卖的糕点食品,其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加上学生鉴别力和自控力不强,家长又给了零花钱,因此,这些小摊面前常常水泄不通,生意火爆。
对学生随意购买垃圾食品现象,有家长建议:首先是家长要对孩子加强教育,安排孩子吃好早饭,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严肃纪律,禁止学生随意购买小摊上的食品食用;第三,相关部门要持续不断地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禁止摊贩向学生兜售垃圾食品,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本报记者 冯尧 刘礼全
王万礼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