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意见,你有诉求,你有良策,请来说吧!”在人流如织的南城映山红广场,一个岗亭格外抢眼。玻璃门上,三排蓝色的美术字温馨诚恳。推门进去,白色的摄像头下面,一块液晶屏实时显示倾诉者的形象。摄像头上方有一排红色的字温馨提示:“亲,您好!请留下您的:姓名、住址、电话,以便我们更好地为您服务!”
这就是知名的“民情说吧”。周一至周五9点至18点,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唠唠挂心事、讲讲大实话”,“说吧”会自动录音录像,良策和诉求可直达达川区委、区政府。
这是达川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出的收集民情民意的一个创新之举,该区试图通过这个途径,把原汁原味、带有鲜明情绪的群众意见采集回来。
为最大限度发挥好“民情说吧”的功效,达川区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办法:明确专人管理,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分段编号保存,汇总梳理,做到“一人一档”或“一事一档”,并根据内容,形成困难帮扶、问题反映、信息咨询、建言献策“四本台账”,反馈给“书记信箱”办公室。“书记信箱”办公室再将建好的台账迅速转交相关部门办理,落实好责任人和处理时限,跟踪处理进度,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对关乎全区大局的意见建议将报区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处理。
达川区群众工作局局长李德敏表示,对“民情说吧”收集到的问题,“我们会严格按照信访工作条例规定,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受理,两个月之内进行答复。还会对民众反映的问题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分析,就突出问题向区委专题报告。”
为扩大“民情说吧”覆盖面,达川区南城天益广场和仙鹤路广场又各增设一个“民情说吧”。截至5月28日,“民情说吧”共收到各类建议、意见47件,已有23件得到回复。
达川“民情说吧”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达州日报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各大媒体对此也给予关注。而这只是达川区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一个缩影。
达川区三里坪街道的四合社区地广人多、区位特殊、民情复杂,原来信访矛盾多、治理难度大。近年来,该社区大力推进区域网格化建设,实现了党建布局、民情服务、城市治理、社会管理网格化,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管理体系,把社区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户居民,拉近群众与社区之间的距离。社区将各小区党支部、辖区单位党组织、“两新”党组织、流动党员党支部均纳入了社区党委管理范畴,辖区部分单位领导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以其工作地和居住地,确定每一名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网格范围,每个网格设立党员联系点和示范岗,对每一名党员建立“服务积分卡”制度,实行周考核、月评比,做到每名党员服务有范围、有任务,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干部。社区建立起民生、困难群众、社会稳定“三本台账”,组织干部分片挂包居民小区,持《居民诉求表》,进楼房、进家庭,收集掌握民情信息,分类归类,分层回应,社区能解决的限时解决,无法解决的上报解决。如今的四合社区已成为达州市社区建设的“模板”,社会和谐,群众满意,一派安居乐业景象。
去年以来,达川区紧贴基层实际,着力在抓源头、转作风、化矛盾、促和谐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信访工作“四无乡镇”创建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出“315”工作法,即:“三项制度”(实名举报制、查实奖励制、诬告查处制);一项原则(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五个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困难帮扶到位,重点稳控到位,依法处置到位,逗硬问责到位),推动了95%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开创了一条符合基层实际的群众工作新模式。
在“315”群众工作法的引领下,达川区信访形势持续好转,表现在信访总量持续下降,近4年来年均下降10%;重复信访、集体信访、越级信访持续下降。信访秩序不断规范,推动信访相关法律法规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把信访知识送到了千家万户。信访工作水平大幅提升,信访机制、信访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和热点、难点问题有了台账,落实了责任人。
□严正奎 本报记者 李晓兵 付勇 谭楚甲 朱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