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竹县城出发,沿包茂高速达渝段向南行驶约半小时,便来到地处华蓥山脚下的大竹县庙坝镇寨峰村桃花源。这里四季花果飘香,景色怡人,慕名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这座面积2000亩的现代生态果园,十年前还是杂草丛生、遍地荒芜。近日,记者采访了“桃花源主”朱鹏程。朱鹏程,大竹县庙坝镇寨峰村党支部副书记、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科普惠民兴村”带头人。
□本报记者 王晓林 摄影报道
几经磨砺 找准发展定位
“我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所以我做事就会像军人一样肯钻敢干。”提及往事,朱鹏程依然不失军人豪爽性格。
现年49岁的他,家住大竹县乌木镇堡子村1组。一向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他,在当兵时就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科学历。退伍后,他便离开家乡到外面打拼,先后担任泸州双挟曲酒厂厂长、乌鲁木齐军分区招待所经理。
2001年底,从小爱好写作的他,被聘为四川农村日报记者,很快在媒体圈内小有名气。凭借个人的积蓄和当时稳定的收入,已足以让他全家生活无忧无虑。2004年初,朱鹏程作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辞去报社工作,回到家乡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事业。
“在报社两年多时间里,我每天跟‘三农’文章接触,尤其对农业产业这类稿件感兴趣,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前途。尽管在报社呆的时间不长,但为我日后找准发展方向理清了思路,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川农报!”朱鹏程一脸写满感激。
根土相连 毅然返乡创业
从新闻工作转向农业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朱鹏程从土地的整理、苗木的定植都一丝不苟按照专家的意见实施。勤学苦干的他心里明白:要想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企业,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于是,他四处奔波,寻找出路。2005年,在县、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朱鹏程成立了大竹县鹏程果业技术协会,2007年成立了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庙坝镇寨峰基地和城西乡龙潭基地。
目前,合作社建成优质秦王桃核心基地2000亩,并按“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的模式,在全镇发展“秦王桃”1.26万亩,并已辐射至本县的城西、欧家等9个乡镇30个村,惠及农户9238户,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410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1300元。同时,免费为基地周边上万亩果树提供技术指导,水果产量增幅20%以上。每年解决基地周边务工人员3万人次。
星星之火 形成燎原之势
“在朱理事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几年前我家种了2亩秦王桃树苗,一年下来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从中尝到了甜头。去年,我把附近9户果农10亩桃树集中起来进行管理,按照他传授的技术来做,我家就净赚2.5万多元。”庙坝镇寨峰村1组村民龚大忠高兴地说。
在自己果园不断壮大的同时,朱鹏程时时不忘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他曾多次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动员他们发展现代种植业。他创新提出了“五统一,四结合,三受益,两衔接”的运行机制,即是统一提供苗木,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标准化栽培技术,统一使用“竹鲜”牌品牌,统一销售渠道,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科研院所相结合,形成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全面受益,土地流转与土地入股相结合的局面。目前,有8000多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成为合作社社员,土地流转面积达8000余亩。
经过十年努力,他所创办的农民专合组织,先后被四川省质监局命名为“四川省秦王桃标准化示范项目”,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示范合作社”。“大竹秦王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如今,占地400亩的桃博园建设规模具备,观光农业骨架已经形成。
扎根沃土,播洒希望。“随着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产量逐年递增,力争到2017年,合作社发展秦王桃树面积3万亩,入股社员1.5万户,实现鲜果销售收入1.5亿元;实现深加工果醋、果酒产值1.5亿元,社员人平增收3000元。我们是现代农民,必须依靠科技知识,来不得半点侥幸。”朱鹏程对未来秦王桃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