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雄狮,用映山红树根雕刻而成,那个是山羊。”近日,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坐在根雕椅子上,指着封存多年的老照片上形态各异、寓意深长的根雕艺术品,向记者津津有味地介绍。
这位老大爷名叫王永太,家住宣汉县新华镇街道,十分酷爱根雕艺术,那些根雕作品都出自他那双灵巧的手。他在根雕作品的形似与神似之间,释放人生的激情。
王永太说,闲暇时,他最爱到山林间的峭壁悬崖寻找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对于原材料的挑选,王永太非常挑剔,因为在他看来,根雕艺术讲究自然、巧用,所以每捡回一块树根,他都会先根据树根原有的外形进行构思、创作。“为了构思作品,就是半夜来了灵感,都得起床打磨,要尽量根据树根和枝条的造型、走向和纹理来创作。”由于自己是半路出家,无师自学根艺,王永太一直秉持着一颗本真、崇尚自然的心做根艺,寻求树根的“根味”。一副取名《梅花盛开》的根雕是王永太最为满意的作品,因为他把一根从悬崖上捡回的枯枝,雕刻成了生机勃勃的傲雪独放的梅花,找到了“枯木回春”的感觉。
据王永太介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品是否优秀,取决于它是否有魂。在雕琢根材前,要细细观察,然后才依形度势,象形取意。根雕艺术之妙,在形似与神似之间,不必刻意追求形体上的酷似,要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走进王永太家,记者被他家的根雕艺术品吸引,只见大至餐桌、茶几、板凳,小到笔筒、笔架、字雕,每件东西都泛着金黄色的光芒。透过油漆,可以清晰地看到树根的原始纹路。在他家里,堆满了他找来的根雕原材料,还有一些成品及半成品,树根、树桩在王永太手中化为形态各异、寓意深长的艺术品。目前,他已创作出数百件作品,其中一件重1吨多的雄狮根雕卖了3万元的高价,其他多数都送人了。
“我在根雕的过程中所享受到的精神愉悦,就是把没有生命的树根变成有生命的艺术品。”王永太说,“在创作时,我感觉到自己好像与大自然、与艺术融为一体,在和大自然交流,和艺术对话,能释放生命的激情,舒缓疲惫的身心,每雕成一件作品,便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为了心中的艺术圣殿,王永太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成为了硕果累累的“根雕大师”。他将朝着既定的目标一直走下去,同时力争推广根雕这门艺术,让巴山根雕艺术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