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日报编辑部:
我是南方都市报邹高翔,冒昧打扰。我老家在大竹县,本月到北京采访全国两会,看望同学,产生一段机缘,很有感触。我和同学吕莉莎各写了一篇稿件,投来贵报,希望刊发,为社会尤其是年轻人提供正能量。文中当事人拟回达州,希望找到老同事老朋友。
我关注家乡发展,也关注家乡媒体行业。贵报办得很有特色,值得学习。
邹高翔
2014年3月20日
三月,我到北京报道全国两会,抽空看望一名多年未谋面的吕姓女大学同学。本是一次平常的拜访,却衍生出一段意外甚至有些传奇的寻根经历。
吕同学当年从河北邯郸市考上大学,在班里女生中气质独特:既不像城里人,也不像农村人。同学都爱夸耀家乡,但我记得,她从未说过“我是邯郸人”。彼时年轻,未及多想多问。吕同学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工作,正好我想看看学校。到她办公室面叙,她说童年随父母在四川三线单位长大,八岁时离开,具体地点已回忆不起,只记得叫064基地。我家乡是四川大竹县,县里就有三线单位306厂。我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看过一些资料,去过306厂。我听到064基地快跳起来了,不就在北边的达川区吗?
正好我有一名冯姓中学男同学就在北京,他是306厂的子弟。第三日,吕同学邀请我们以及冯伯伯到她家,与她父母好好聊聊。吕、冯两位老人都年过七旬,初次见面如老友,打开了话匣子。他们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从北京来到四川达县地区(现达州市),钻进山沟里的三线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吕伯伯所在的304厂,位于通川区。1985年,064基地和062基地合并,304厂和306厂属同一基地了。高度机密的工作岗位,塑造了他严谨内向的性格,以至于到了诸多三线事业已解密的今天,他仍然不肯向孩子讲述。所以吕同学一直不清楚自己的身世。
我给吕伯伯看了一篇展现原达县地区三线工厂历史和现状的见报文章,他终于相信,那段历史可以公开了。他说,女儿出生在单位328医院。这家医院在大竹县城,当年是三线系统的专门医院。也就是说,吕同学是我正宗的乡党,孩提时代我们也许曾相逢,大学校园相识,不惑之年时才相知。她求解多年的“我是哪里人”问题,有了答案。
小时候,不时听到父母说起三线人,简言之就是“兵工厂的”,对他们离开大城市来到我们小地方,为国家“做大事”,非常佩服。他们与本地人很少打交道,显得十分神秘。我上小学时,一个偶然机会去过306厂,山脚下水库边俨然一座小城,惊奇不已。我上中学后,班里和年级有一些如冯同学这样的三线系统子弟,都具有“既非农村又非城市”的特质。我现在明白了,这就是基地孩子的“三线气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三线工厂搬离深山,留下一座座“空城”。如今,306厂成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328医院移交给了大竹县中医院。2011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从广州回大竹过年,我特意带上妻子和八岁的女儿,来到306厂原址探访,让她们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三线人,值得诉说的太多太多,他们打造国家利器,更为民族留下精神丰碑。我们的同辈和后代,都应该铭记。
因为三线,大学同学和中学连结在一起,建设者和原住民连结在一起,历史与现实连结在一起。吕同学完成了身世的寻根,我完成了精神的寻根。无论时过境迁,父辈的旗帜底色如墨,让我们从那段峥嵘历史中寻根。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高级记者)
□邹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