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其实,对这个问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过多项规定。比如北京市教委就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和英语可适量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五至六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1小时。
达州的不少家长则表示,孩子读完幼儿园要选择学校读小学,读了小学要选择学校读初中,读完初中要选择学校读高中,为了上一所好学校,家长和孩子都铆足了劲,希望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如果老师不给孩子留作业,家长肯定要自己给孩子布置更多的作业,或者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补习。学校虽然减了负,但家长会给孩子增加更多的负担,因为只要有考试,只要学校有差异,只要高考还要按分数录取,就没有人敢拿孩子的前途做实验。
所以,要想真正为小学生减负,就必须要消灭学校之间的差距,真正做到让每个孩子就近入学;就必须取消以分数录取的怪圈,着力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才。但只要高考录取指挥棒不变,高中、初中、小学就必然要以分数为教育教学第一,不然,即使你能力再强,但分数考差了,上不了大学,恐怕也没多少人认可你的能力。而只要还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对学生而言,做作业自然必不可少,少做很多家长都不会同意,不留作业恐怕更会成为一句笑谈。
凡事应有个度,减负并不等于不要负担
调查中,通川区二小的王老师认为,“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减去过去施加在学生身上的过重或不必要的负担。因为既然是学习知识,当然会伴有相应的“负担”,“减负”并非一点作业都不能留,而是应集中在课后作业的“量”上。因为从人的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来看,不通过与学校教学时间相分离的、适度的、有一定节律的、自主的练习活动,就不能真正巩固所学内容,形成技能。由此可见,适度的课后作业是必要的。所以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会预先设计好一整套分层作业,包括基本练习、变式应用、拓展延伸等各个层面的作业,根据学生当堂学习效果“弹性选择”,从这一整套作业中选择有针对性的作业,避免重复、机械地训练,让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切实减轻课业负担。
采访中,几乎所有家长都表示,没有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常通宵达旦做作业。但是目前中国的高考还基本以单一的分数来选拔学生,自然而然会导致学校和家庭都会关注学生的成绩。因此,唯分数是举的考试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方式不改变,学生减负就无从谈起。
在种种现实面前,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政策,教育部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在实施上肯定会打折扣。
要真正为小学生减负,首先就要改变中考和高考制度。它们就像一个风向标,只要考试制度一转向,不需要出台什么规定,老师和家长自然知道怎么做。否则,说不定又会是新的形式主义。
·本报记者 于鳌 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