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8月23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该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热议。
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小学生留不留作业”一项,本报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达州的老师和家长有自己的看法。
愿望很好,落实起来会有很多困难
通川区文华街小学教务主任周顺杉说,教育部的愿望是好的,希望通过减负让小学生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但落实起来恐怕会很困难。
“我娃儿的成绩本来就不是很好,如果不留作业,我怕他的成绩会越来越差。”一位孩子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家长如是说。
很多老师也有同感,称小学生不留作业,太不现实,难以落实。一位姓王的老师告诉记者,小学生自觉性较差,如果老师不布置作业,很多学生根本不可能去巩固和复习已学的知识。比如教认字和写字时,有的孩子写一遍就会,有的可能需要写上三四遍才能记住,对后者而言,不留点作业巩固行吗。另一位老师表示,他并不反对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作业,可社会实践也需要基础知识,也需要打牢基础,所以两者之间不矛盾,作业还是应该有,只是应保持一定的数量,同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来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
“如果小学生不留作业,那就要在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可以多引导他们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丰富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周顺杉主任从教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
高考录取政策不变,减负就会成空谈
对于小学生留不留作业,老师和家长的反响都较大,讨论也最为激烈。(紧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