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大竹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双溪乡大力实施百合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并辐射带动观音、白坝、周家、新生、朝阳、月华等6个乡镇。目前,全县百合种植面积已有6700亩,年产百合超过6000吨。其中,双溪乡发展百合面积2500亩,涉及炬光、三青、普照等7个村2360户,百合经过加工后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激情六月,满眼葱绿。近日一大早,笔者翻山越岭来到大竹县双溪乡无公害百合生产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百合苗绿油油……在坡地,在平坝,随处可见,一幅恬静悠然的田园美景图。
在双溪村7组村民吴品文承包的百合地里,他正弯腰锄合,看着长势良好的百合,他脸上洋溢着无比喜悦:“我家栽种龙牙百合有10年了,2012年,种植面积由过去的3分扩大到16亩。不瞒你说,我今年要产百合1.6万公斤,每斤按均价15元出售,一年下来,除去土地租金、化肥、农药、工人工资等开支,净赚10万块钱不成问题。”
20年前,该乡炬光村9组村民苏才友在河边无意中捡回两棵土百合,就试着栽种,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并没有引起周围村民的注意。说来也怪,老苏主动说服群众栽种,大家总觉得不如种粮食划算,直到2001年初,驻该村乡干部走访调查得知此事后,随即向乡里作了汇报,然后乡里一方面深入农户广泛调研,一方面聘请来农业专家现场分析指导,对是否在全乡普遍推广百合种植进行了前景预测。由于百合具有喜光耐旱、对水肥要求不高等优点,而且该乡土壤适宜栽种,最后达成共识,充分利用山区气候、生态环境优势,走规模种植百合之路。
为了说服动员农户,乡里出台优惠政策,对栽种百合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由于百合含药成分高、色泽好,既可做药膳又可食用,一上市就受到药商的青睐。仅2001年,全乡栽种百合面积500亩,实现收入50余万元。2007年,乡上投入资金1.2万元,从炬光村购回百合种近2000公斤,无偿发放给贫困农户栽种,仅此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0元。
为真正形成百合产供销的利益链条,2004年4月,乡上及时组建了双溪百合协会,采取“协会+农户”模式,对会员进行种植技术、苗床管理、种子采集、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每年要聘请县农业局、县科协专家举办两次实用技术培训。同时,本着“自愿+互利”原则,积极寻求产品销售途径,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并引进营销大户收购。每逢收获季节,便有成都、陕西、广东等地的药商前来收购。
2010年5月,该乡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汪传明前往湖南考察百合种植,得知此项产业前景广阔,加之家乡有规模种植百合的传统习惯,于是决定返乡发展百合产业。当年9月,汪传明种植百合面积22.8亩。乡里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并鼓励他成立了大竹县合丰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服务,重点抓好品种繁育、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以此提高百合基地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百合收获季节,合作社立即派人与湖南、重庆等地客商洽谈销售事宜,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压级压价,去年全乡就销售百合1100吨,按最低价26元/公斤计算,农民增收1430万元。2012年9月,汪传明与胡绍林、王志强等6名合作社会员在朝阳村1组至三青村7组公路沿线成片发展龙牙百合450亩,以此带动全乡农户种植百合2100亩。
据介绍,今年双溪乡百合栽种面积达2500亩,采取“基地密植+散户套种”的模式,辐射乡辖内的文昌、朝阳、金星等7个村,涉及农户2360户,7月中旬将进入收获期,主要销往湖南、重庆等地,预计总产量3750吨,产值5625万元,农民户平可增收7945元。
(本报记者 王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