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江县突出对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帮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由调解中心、社区(学校、村社)和家庭组成“三位一体”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服务联合体工作机制,发动社区志愿者和政法系统工作人员与帮教对象结成“帮教对子”,帮助帮教对象解决心理、思想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网络告急 揪心的呼喊
“刚出来的那段时间,我很害怕出去见人,每天躲在家……大半年后,我才开始找工作,然而一听是刑释人员,老板们就摇摇头婉拒,难道刑释人员就不能好好工作吗?”这是2010年5月23日“开江论坛”里一个叫“好想工作”网友的呼救。
网友“关爱自己”也在帖子上留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请不要戴有色眼镜看我们!”
……
在论坛里,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30余条求助帖触目惊心,点击率达1万余人次。
随后,开江县政法委在网上发帖、在电视上发布公告,就如何让特殊人群重新回归社会向全县人民征求良方。
2010年12月,在收集到1.8万余条意见的基础上,开江县政法委整合利用社区志愿者和政法工作人员的资源优势,建立了由调解中心、社区(学校、村社)和家庭组成“三位一体”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服务联合体工作机制,配备乡镇调解中心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让特殊人群重新回归社会。
心灵安慰 抚平心灵创伤
“走进帮教对象心灵,与他们做朋友,不要讲大道理!”在志愿者看来,为帮教对象抚平心灵创伤是让他们回归社会的第一步。
2012年9月15日,家住新宁镇清河社区的王芳拉着县政法委副书记、县调解中心主任曹有均的手哭诉:“我丈夫刘军成天泡在茶馆里打牌,回到家不是打孩子,就是摔东西,这个日子没法过了。”
“不要急,我去劝劝他。”曹有均安慰道。随后,曹有均与王芳在镇上的一家茶馆找到了正与人赌博的刘军。
“走,我们出去喝茶聊聊。”在路边的一个小茶店里,几杯清茶之后,刘军向曹有均道出了心里的苦楚:“我并不是爱好打牌,刑释后,我总觉得别人看我就像看贼一样,让我浑身不自在。”
“哪个不犯错,如果犯了错,就抬不起头,可能人人都要低着头走路。”接下几天里,曹有均一有时间就到刘军家里,和他话家常,谈未来,逐渐地他们变成了朋友,随后,曹有均推荐刘军到了一家他朋友开的电器行上班。
双向帮教 家属受益也助力
张兰自幼父母离婚,跟随爷爷生活。爷爷张春忠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去年5月6日,张兰从网上看上了一件价值1万多元的珠宝首饰,便催着爷爷要买。当时,张春忠将家里的2000元现金全部给了她,还从邻居家里借了5000元。
“还缺钱,怎么办?”张兰心中不停嘀咕,“昨天同学郑菲说她家不正准备到银行存钱吗?何不去借一点?”
随后,张兰来到郑菲家,见其家里无人,于是从郑菲家盗窃6000元钱后匆忙逃走。家里失窃后,郑菲家立即报案。案件侦破后,张兰被送进了少管所劳教。
去年11月,张兰从少管所释放后回到家中,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无精打采,让张春忠无计可施。
1月15日,该镇副镇长、镇调教中心主任郑琼了解情况后,将张春忠与张兰一同带到镇调解中心接受心理咨询。同时,郑琼尽量抽时间到爷孙俩家里问寒问暖,渐渐地让张兰摆脱了心理阴影。
多方助力 重拾信心
“我现在有本事挣钱,再也不是家里的累赘了。”2月25日,一直依靠轮椅生活了6年的开江县新街乡老街村村民叶彪在他的服装店里高兴地说。
6年前,叶彪在劳教期间突发脑溢血导致身体下肢瘫痪,刚刚刑满释放的他却怎么也不肯回家,“怕回老家没人管,还不如坐牢!”
回家第3天,与叶彪签订帮教协议的乡党委书记柯文川来到了他的家里,并带他到乡调解中心进行心理咨询。逐渐地,叶彪打开了心结,并向柯文川表示想开一家服装店。
“这是好事,我来协调。”随后,柯文川帮叶彪在新街乡街道找到3间位置不错的门面,又落实了1万元创业帮扶资金,帮助他开起了服装店。
据悉,去年5月以来,开江县在全县募集了400万元帮教对象创业就业基金,资助了1235人创业就业,让他们重拾回归社会的信心。
(文中帮教对象及其亲友为化名。)
□本报记者 唐启兵
走出心理阴影 重拾回归社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