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3月初,达县渡市初级中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经县财政评审中心评审,财政评审的控制价151.06万元,按照《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办法》(试行)规定,房屋土建工程下浮7℅,即以140.48万元的固定价格上网公告,同时,达县发改局指导业主将项目工程量清单、格式施工图、比选申请函、授权委托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合同样本同时上传到四川日报网站。3月16日上午,在达县监察局、住建局、教育局、政务中心和发改局的监督下,首先对报名的37家企业进行了资格审查,一家企业拟任项目负责人因使用假身份证被剔出,36家企业经随机排序后,由业主叫号,最后,通江县美华建筑建材工程有限公司中选。业主达县渡市初级中学现场为通江县美华建筑建材工程有限公司发出中选通知书,业主主管部门县教育局现场收取了通江县美华建筑建材工程有限公司拟任项目经理的建造师证。随即,合同签订。
而在2009年3月初,达县景市初级中学校舍改造项目同样通过比选方式,中选企业却迟迟不愿意签订合同。据了解,达县景市初级中学校舍改造项目财政控制价是138.84万元,项目上网公布以后,达县发改局从参与比选的企业中选择了9家网上报价最低的企业进行抽签,最终一家报价为113.7万元的企业“幸运”中选。据当时任达县景市初级中学校长的吴玉明回忆,学校一直催促中标企业签订合同,以便迅速动工,但中选企业却迟迟不愿意签订合同。“这个中选价格比财政控制价大约下浮了18.2%,工程造价只有每平方米780多元,当时同样条件的达县福善一个项目造价达到每平方米1030多元。”吴玉明向记者分析中选企业迟迟不愿签订合同的原因。
同样是通过比选,最后抽签依靠“运气”入选的企业,为何一家积极签订合同,而另一家却迟迟不愿意签订合同呢?从数据可以对原因一目了然:与财政控制价进行比较,一家只下浮了7%,而另一家却下浮了18.2%。同样都是以比选的方式中选,为何下浮的比例却有着天渊之别?记者为此专访了达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
据了解,为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活动,保证工程质量,杜绝卖标、接牌投标、违法转包、非法分包等违法违规情况,我省从3月1日起,在全省推行固定价格比选模式。达县也从渡市初级中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开始,正式全面采用固定价格比选模式。
据介绍,2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由业主直接确定施工企业,20万元至200万元实行比选,200万元以上实行招标。以前,实行比选先从网上随机抽取3家或2家施工企业,再由专家确定1家施工企业,而启动固定价格比选模式,就是改革以前比选方式,通过随机抽取确定1家施工企业。
达县渡市初级中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正是通过固定价格比选模式进行的,这个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的固定价格比选模式被称为“E模式”。而在这之前,政府投资工程通行的比选模式有A、B、C、D四种,按照规定,所有比选项目只能在这四种方式中选择一种,不得采用这四种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也不得将这四种方式修改、综合或者分拆使用。“A模式”是通过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收费最高限价下浮一定比例进行报价,这一方式适用于勘察、设计、监理服务类型的项目比选。“B模式”是经评审后的预算投资额下浮一定比例进行报价,适用于在比选前财政评审中心已经评审出预算投资额的比选项目,也是之前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比选模式。“C模式”是在预算控制价下浮一定比例后进行报价,适用于所有比选项目,但已经财政评审中心评审的项目,比选人不再编制预算控制价。“D模式”是已经被确定为比选被邀请人后进行报价,原则上适用于所有比选项目。
在这之前,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采用“B模式”和“C模式”,而“B模式”又运用最广,达县景市初级中学校舍改造项目就是采用“B模式”进行比选的。据介绍,之前被广为采用的“B模式”和“C模式”存在一些弊端,那就是参与竞标的企业以刻意降低价格的方法来获取中标的机会。中标以后,却因为与财政评审的控制价相差甚多,而不愿意履行合同,就算勉强履行合同,项目工程质量却又得不到保证。所以,目前我省开始在全省推行固定价格比选模式,即“E模式”。据了解,“E模式”适用于按规定必须比选的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类项目,项目主管机构先经过财政评审,预算出一个控制价,并上网公布一个固定的工程发包价,工程发包价是指预算控制价下浮一定比例形成的价格,按照规定,下浮比例为:房屋土建、市政工程、装饰装修、安装工程7%,交通公路、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8%,勘察、设计、监理按照国家收费标准下浮20%。符合资格、条件等要求的比选申请人自愿报名,在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通过随机抽取,直接确定1家施工企业。
达县发改局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达县2011年比选项目81个,财政评审的控制价为5006.14万元,通过原施工比选模式最终中选价为4880.56万元,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125.58万元,节资率为2.5%。如全部采用固定价比选模式,将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350万元以上。
(张晓军 孙洪彪 本报记者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