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残疾人,他们的就业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达州市福利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市残联主动服务福利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和残疾人的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安排福利企业就业、培训劳动技能自主就业等多种形式,使一大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9月16日,记者在福利企业玮鑫首饰公司的厂房内见到了今年41岁的开江人潘月。5年前她由于患上了严重风湿,双手开始变形,不能正常下地干活,只能闲在家里。今年8月,在开江县残联的牵头帮助下,潘月进入了玮鑫首饰公司,成为了串珠部门的一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将打磨好的珠子串成一串。“以前手好的时候忙惯了,自从手变形闲下来后,自己还真不适应,现在能干上这样一份工作,自己觉得很充实。”潘月笑嘻嘻地告诉记者。
企业负责人唐伟说,建厂初期,自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招了几个残疾人。没想到,他们干活并不比普通员工差。这让他萌生了招收更多残疾人,帮助更多残疾人的想法。目前,全厂120多名职工中有三分之一都是残疾人。
走进另一间厂房,记者遇到了今年42岁的宣汉人于泽兴,他正在仔细地从打磨好的成品中挑出不合格的珠子。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他的双脚走起路显得一瘸一拐,但认真的工作态度,丝毫不影响他的工作效率。于泽兴说,“厂里是按照个人实际能力安排工作的,这让我感觉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在这家福利企业内,记者看到,残疾人和普通员工享有一样的待遇,一起工作,同吃同住。残疾人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份平等,让他们在这里工作得很愉快,也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唐伟告诉记者,作为福利企业,本身就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日常工作中,企业也会针对残疾职工不同的残疾类型,为他们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他表示,随着企业业务拓展,还会持续不断地向社会招聘残疾人。只要条件适合,他们欢迎更多的残疾人前来就业,以减轻他们家庭的生活负担。
·本报记者 何倩云·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