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是四川省首批确定的省级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区)之一,该区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决策、高水平推进,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改革试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通川模式”,社区天网、社区QQ、网格化管理等经验在全省推广。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满意率高达98%以上。
由“保稳定”向“创稳定”转变
通川区政法委积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坚持每半月一次常规性排查,在重大节会和敏感时期开展集中排查,建立台帐,分类处置。制定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对接办法,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完善诉调、检调、警调对接机制,推进区委书记(区长)接访、干部下访、领导包案、积案清仓等工作,建成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和“五诊”调解法在全省推广。
针对涉法上访案件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区政法委整合公检法司信访资源,综合政法委机关案件评查、执法监督、信访接待三项职能,在全市率先设立了融受理、交办、督导、反馈为一体的涉法涉诉联合接访服务中心,并创造性地与区大调解协调中心合署办公,推行一站式服务,力争实现1+1>2的效果,由此把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从收集信息的“中转站”,变成解决矛盾的“终点站”。该中心运行以来,受理案件23件26人次,取得了明显效果。
同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突机制,在重大涉稳事件发生时,实行发案现场有公安民警、有信访工作者、有综治维稳干部、有调解工作人员、有(村)社区一线干部的“五有”工作法,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今年上半年,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161件,已化解153件。
该区还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搞改革、上项目、做决策的前置程序,建立“红、黄、绿”三色评估标准,推行确定评估事项、制定评估方案、组织进行评估、编制评估报告、制定处置预案“五步”评估法。近年来,已对165个项目进行了评估,张家坝开发、魏兴工业园区等122个重大项目经过评估后顺利实施,实现了矛盾纠纷由被动化解到主动预防,由“保稳定”向“创稳定”的转变。
“通川模式”构筑全方位防控体系
该区积极构筑立体化的防控体系,经过区政法委的多方协调,在小北街等城市社区率先开展了社区天网工程建设,盯死看牢背街小巷,此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将居民区、辖区单位、商业街道划分成若干网格状单元,由社区干部、居民小组组长、楼院长、信息员进行网格化管理。成立社区治安巡逻队,并将社区专职巡逻队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此举在全省领先。在商业门市全面推行防盗联网报警系统,构筑了一道“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行业有联控”的全方位防控体系。
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在城区362家宾馆、洗浴场所、网吧等公共场所安装治安信息系统、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上网系统。在全区127家歌舞娱乐场所、区级重点单位完善内部监控设施。把矿山开采、危化品生产储备等12类行业场所阵地控制纳入情报信息系统,实现信息采集、录入、应用“三统一”。
在区公安分局设置网络监管中队,在区法院、区检察院等69个区级部门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120名网络评论员和网络监测员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在达州凤凰山下论坛、玄同论坛等开通通川公安、通川检察等实名ID,通过警务微博、警务QQ平台,建立网络虚拟警察,设置网络报警岗亭,畅通警民联系渠道。引导29家网络运营商和167家网吧经营者组建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意识不断增强。
·黄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