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干部”是人们对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的公务员的戏称,意为拥有书本理论知识但缺乏基层实际工作阅历。领导机关“三门干部”增多,会加大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
四川达州市建立优秀年轻干部挂职信访部门锻炼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让“三门干部”增强与群众感情,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能力的有效途径。
6月22日清晨,川东达州比较闷热。本周值班的李晓花照例先到市政广场巡查了一遍,然后才放心地来到市群众接待中心上班。
“上个月的群体上访幸亏处理及时,否则真的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想起那一幕,从达县电视台台长到市群众接待中心挂职任副主任仅两个多月的李晓花还是心有余悸。
2009年7月,达州市为加强新时期信访和群众工作,提高年轻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建立了选派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的机制。近两年来,全市共有4批18人到市委群众工作局进行为期6个月的挂职锻炼,13批31人到县(市、区)信访局挂职锻炼,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人得到了提拔重用。
换位引发的深度思考
“我在乡镇工作了近10年,自认为比较熟悉基层。然而在群众接待中心锻炼后,才感到有的工作方法并不科学!”首批挂职锻炼的达州市政法委班子成员、市大调解协调中心副主任程若峰实话实说。
2009年夏天,大竹县石河镇党委书记程若峰挂职市群众接待中心副主任。有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前来上访,一见面双方都愣住了。原来,这个身材瘦弱的老人叫张珽义,是石河乡的农民,也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户。程若峰担任乡长、书记期间,曾经多次接待过老人。“他明明是下放农村的居民但又要求享受知青待遇,这根本不符合政策嘛。”这是程若峰当乡长时的看法。
这一次就不同了,作为信访干部的程若峰耐心倾听张珽义老人诉说身体残疾造成的痛苦和生活中遭受的不幸……“老人要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合理,但也应该设法解决他的实际困难啊!”那天中午,程若峰自掏腰包请张珽义吃饭,后来又协调为老人办理了低保,一个多年的老上访户终于息访了。
“半年的信访挂职经历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凡是出台一个政策规定,首先要考虑群众的利益得失。”程若峰坦言,“如果不能让大多数人受益,肯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主观愿望再好事情也要弄砸。”宣汉县投资促进局局长刘艳红觉得挂职的最大收获就是增进了和群众的感情,学会了换位思考。主持投资局工作伊始,她多方协调,挤出资金解决了10名老职工的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很多上访问题都是可以解决好的,而且应该防患于未然。”刘艳红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拿招商引资来说吧,如果是污染环境的企业,即使暂时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也会破坏老百姓的长久生活,这样的企业一定不能招!”
源头防范,关口前移,信访会少很多
“很多上访都是可以避免的,前提是各级干部尽量把工作做实做细,尽可能不出现失误。”达县管村镇党委书记宁小礼深有体会。
2009年底,达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宁小礼调任管村镇党委书记。上任那天,县委领导语重心长地叮嘱:“管村镇是上访大镇,希望你用上在群工局挂职的经验,打造出一个和谐大镇。”
企业改制遗留问题、三线建设历史问题、征地拆迁问题……种种矛盾难题在管村镇集中体现,导致上访群访不断。这时,宁小礼才体会到领导的担心,“我过去一直在机关从事单纯的业务工作,如果不通过信访岗位锻炼,还真应付不了复杂的局面。”
上任之后,宁小礼接待上访群众始终坚持三条原则:热情接待,认真听取倾诉;耐心劝解,牢牢把握政策;关心疾苦,真心帮扶群众。通过不懈努力,宁小礼成功解决了覃道淑土地撂荒被人耕种、包工头张蜀孝长期被拖欠工程款等一系列棘手难题。近一年来,管村镇没有一个人到县以上部门去上访,昔日的上访大镇实现了“零上访”。
今年3月才结束挂职的市人民法院刑事二庭副庭长黎泽心如今对严格执法,以人为本有了全新认识。前不久,他接手了一件案子。多年前,达州出现过一起金额达上百万元的金融诈骗案,罪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罪犯的父亲以判决书上有一处本应为“20余万元”却误写为“20余元”为由四处上访。
黎泽心先耐心劝说老人,但没有效果。于是他专程到绵阳监狱探视服刑人员并带回了其要求父亲不上访的亲笔信。直到这时,老人才吐露了心声,他已经82岁了,多次上访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看儿子。小黎一方面指出老人的做法不妥,同时主动提出私人为老人和孙子提供到绵阳探监的车费,以了却其心愿,上访多年的耄耋老人顿时老泪纵横……
“倘若不是判决书上的失误,这一上访案根本不会发生。”年纪轻轻的黎泽心感触颇深,“如果不是上挂半年掌握的工作技巧,我的思维恐怕老是局限在严格执法上,想不出这样有人情味的解决方法!”
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任何书本也学不到
“通过在信访部门的锻炼,缺乏群众工作经验的‘三门干部’可以全方位、面对面接触弱势群体,从而掌握一套行之有效且人性化的工作技巧。”在信访战线工作了近20年的达州市群众接待中心主任吴强很是自信,“这种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在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
5月13日上午,当班的接待中心副主任李晓花冒着滂沱大雨走进市政广场时,发现10多个披麻戴孝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中央,同时还扯起了“主持公道”的横幅……李晓花立即上前了解,得知了事情的原因:南充农民马某在修建达巴高速公路时不幸身亡,家属对所在单位的赔偿方案不认同,遂组织多人集体上访。
雨越下越大,围观群众也越来越多……李晓花淋着大雨,反复劝死者家属先避避雨,并表示一定按政策妥善解决,她噙着热泪劝说:“人死不能复生,你们上有老下有小,万一生病了有个三长两短,亲人地下有知也不心安啊。”体贴入微的劝说终于打动了情绪激动的死者亲属,马某的妻子哭泣着说:“同志,你能放下雨伞陪我们淋这么久的雨,说明你是个心眼好的干部。”事后,李晓花又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参与协调处理,使这起有广安、南充等地多人参与的集体上访得以平息。
“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平时很讲究衣着整洁得体,那天在大雨中站了近1个小时,简直成了落汤鸡。”气质高雅、端庄秀丽的李晓花感慨,“事后才反应过来,当时主动收起雨伞并几次推开熟人朋友递来的雨具时,无形中拉近了和死者家属的感情距离。”
“现在,我们开展工作、制定政策时,往往会本能地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不再片面强调所谓发展速度,这说明挂职锻炼培养的民本意识起作用了。”记者所采访的挂职干部都有同感。
“达州有好几个百万人口大县,不少乡镇也有七八万人,一纸文书下发,多则百万少则数万群众的利益格局就可能发生变动。”市委副秘书长、群众工作局局长张德珍意味深长地说,“对群众感情越深,对基层情况越来越熟的领导干部越多,制定的政策就越符合实际,引发的纠纷就越少,社会就越和谐。”
(据《四川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