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著名诗人、国家一级作家、旅美华侨陈官煊先生带着新作——爱情诗专集《相约来生》从美国回来了,笔者瞅准机会找到了他,和这位精神矍铄、性格爽朗的73岁老人聊起了他的传奇人生。
激情燃烧喜吟诗
要说陈官煊写诗,还得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他1938年出生在达县草兴乡,从小就爱好语文,达一中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成都铁路中专学校,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在湖北武汉的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当时正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这座桥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集中了全国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陈官煊的工作是派驻大桥工程局跟踪勘测。他整天泡在工地上,亲眼目睹了建桥工人迎着飞舞的雪花,站在冰冷的激流中,不怕艰险,用智慧和汗水让桥墩一寸一寸上升,十八岁的他,激情燃烧,热血沸腾,挥笔写出了《桥工之歌》:“我们站在汹涌奔腾的激流里,/忘记了危险和寒冷;/头顶上飞舞着雪花,/江流里浮游着碎冰。/大地被严寒封锁,/风雪吹打得睁不开眼睛,/寒流刺进了我们的血管,/而我们火热的心却在沸腾。//困难被我们砸得粉碎,/生产记录在急速地上升,/随着我们的辛勤劳动啊,/江面上升起了巨人般的桥墩。/每座大桥都留有我们的汗迹,/每个桥墩里都包含着我们的智慧和艰辛,/我们是江河的改造者和歌唱者,我们是长江大桥最先的奠基人。//愿桥墩春笋般地急速上升,/盼江流里早日映出大桥的身影,/让满载着幸福的列车,/奔向壮阔的社会主义前程。”该诗发表在《工地生活报》上,立即在全工地产生强烈的反响,广播天天播放,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不久被《人民文学》转载,陈官煊的名字一下传遍全国。在众多记者、诗人作家云集的大桥工程局,一个文学小青年崭露头角,引起轰动,也得到重点培养,又陆续写出了较有影响的诗篇。
随着工程的推进,他踏上了勘测湘黔铁路的艰难历程。穿一身黄布工装,随身带的只有测量仪器和碗碟,一条毛毯和一张行军床,在他眼中,一切充满诗情画意。一路测来一路歌,作品不断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1958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勘测短笛》,接着在1959年、1960年又每年出一本诗集,当时陈官煊是红遍全国的青年诗人。
同时爱情的种子也在生根发芽。1961年初勘测队住在湖北黄石新下陆,他把写好的诗稿托房东漂亮的女中学生詹元禧带到邮局投递,又把刊用的书报和稿费带回。随着稿件的不断刊用,姑娘终于认识到面前的帅小伙是一个大名鼎鼎的诗人,渐渐读懂了诗情歌意,由崇拜到暗许芳心,两个年轻人成了无话不说的知音。
“荒唐岁月”禁谈诗
正当陈官煊踌躇满志,攀登诗歌高峰时,一件事让他跌下了深渊。
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动员机关干部和城镇居民回乡务农,他响应号召积极报名,要求回大巴山当“农民诗人”。领导苦劝无效只好放行,他又闪电结婚,带着夫人返回达县草兴乡。哪知农民轻易当上了,诗人的梦惨然破灭了,陷入了十五年的装聋作哑:回乡后被误解为犯错误被开除回家的干部,又加上有个被诬为“坏分子”的爸爸,历史不清,本人有问题,写诗动机不纯,还领不少稿费,那是资产阶级代言人!公社领导向各报刊杂志写信,不准刊用作品。断了他发表诗歌的路,就堵死了经济收入的来源,有时穷得连8分钱的邮票都买不起。为了维持生计,生产队多了一个戴眼镜的文弱庄稼汉,当记分员怕他搞鬼,被无故撤换,队里出了坏事,首先怀疑“陈眼镜”,理由是:只有诗人脑壳才想得出来。
山里到底缺文化人,陈官煊夫妇被先后推荐为民办教师,还办起了夫妻小学,文革中没有课本,他发挥了诗人的智慧,紧跟形势写儿歌充教材,压抑的感情犹如火山迸发,一口气竟写出几十首,其中《长大当个好社员》:“太阳出来红艳艳,/公社社员到田间,/我也扛起小锄头,/跟着爸爸学种田。//高粱点头沉甸甸,/锄头越抡心越甜,/爸爸问我累不累,/我说汗珠换粮棉。//叔叔阿姨笑开颜,/夸我人小意志坚,/问我长大做什么,/我说当个好社员。”不知怎么唱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了当时全国最流行的儿童歌曲之一,四川的小学教材也选了他八首儿歌。
陈官煊的“墨水”还有一个用武之地,那就是参加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先是大队演出,他自编自演,夫人詹元禧能歌善舞,夫妻都是台柱子,大队演了,到公社,进县城,上地区,层层调演,级级获奖,把个草兴乡炒得红了半边天,陈官煊编导的小话剧,表演的对口词、四川方言,笑得观众前仰后合。“陈眼镜”又从“土”里冒了出来,县上借去编写剧本,地区借来创作民歌,但是人可“借用”,泥巴饭碗不让丢,“农村户口”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死死勒住他,怎么也摆脱不掉。他曾五次被各级部门借来借去,就是没有离开乡村小学的窝,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日子还是那样过,夫妻俩带着四个孩子,生活艰难得有时躲着孩子熬咸菜汤喝,晚上写作品,连煤油灯都不敢久点,构思打腹稿时把灯吹灭,抄写时又点亮,寒风刺骨常常缺少冬天里的一把火。
心血凝就上万诗
“文革”后,陈官煊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噩梦。1977年陈官煊被调到达县文工团当编剧,40岁后重新参工,后又调到达州市创作办公室从事专业创作,他千恩万谢,拼命写作,香烟盒、废报纸到处写满他的诗歌,这是他创作的黄金岁月,用大量比兴的手法歌颂祖国,他的《中国龙舞起来》豪迈地喊出“……中国龙,舞起来,舞出长城的雄姿,/舞出黄河的气概,/舞出泰山的昂扬,/舞出三峡的风采,/黄土地上的中国龙,/震撼着今天,/震撼着未来。”字里行间寄托了对祖国母亲的坚定信念。
陈官煊的诗歌还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诗歌由著名作曲家谱成曲,被歌星演唱,还被定为节歌、会歌等,如:《这方土》被著名歌星彭丽媛演唱,《人在远方》被空政文工团陈小涛演唱,《乡音》被歌星范春梅演唱,还有去年红遍全国的旭日阳刚也演唱了他的《老乡见老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创作的诗歌不断在《人民日报》《诗刊》《词刊》《音乐世界》《歌海》等报刊发表,从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已发表诗歌5000多首,儿歌2000多首,小说散文近百万字,歌词近1000首,他的不少诗歌被选入《建国50周年中国儿童诗选》《全国获奖儿歌选》《中国歌词作家作品选》以及小学《音乐》教材等,获国家和省市级奖励100多次,出版了《陈官煊诗选》《想你的时候》《这方土——陈官煊歌词选》等18部专集。也主要靠稿费培养三个女儿读完本科,到美国读硕士、博士,在美国工作、定居。
陈官煊夫妇1999年随女儿到美国安享晚年,本已功成名就,谁知他又重操旧业。通过了解体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写出的作品不断在《世界日报》《东方报》《欧洲日报》等华文报刊发表。特别是他的纪实文学《荒唐岁月》在《东方报》连载,让众多读者抹不干辛酸泪,迫不及待打电话到报社求下文。他的《想娘》一诗曾被台湾诗评家称为可与唐朝孟郊的《游子吟》媲美,他的一些诗也入选了美国《中文》课本。2001年春节,陈官煊夫妇应邀参加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的联欢会,他感到很吃惊,一位文化参赞主动迎上来说:“陈老师发表的作品我们都看了,全部是爱国的,你在旅美华人华侨中可算名人了。”
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举办第19届世界冬奥会,他亲临现场为中国队加油,速滑运动员杨杨为中国第一次夺得了两枚冬奥会金牌,他激动地写道:“……今天,所有的华人都在欢呼雀跃/今天,所有的华人都在放声歌唱/今天,我骄傲地为中国写下诗行/今天,我开心地为中国热烈鼓掌/今天,我们盼望中国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为中国疯狂/为奥运疯狂。”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老树新枝补情诗
陈官煊先生在美国居住十年,手持“绿卡”,早已能够加入美国籍了,入籍后老年人每月可领800多美元的保障金,但他坚持不入。他说:“我的根在中国,在大巴山,一个人的命根是故乡,一生一世不会遗忘,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故乡在心上永远是天堂。我要积极从事中美文化交流,做一个称职的爱国华侨。”
最近他带回了在美国写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爱情诗集《相约来生》,从书名到内容,都使人惊诧,一个70多岁的古稀老人难道焕发了青春,坠入了感情漩涡?听说4个月就写了400多首,堪比当年的徐志摩,他的一席话让笔者茅塞顿开。
这本书首先是为夫人补课。他和夫人詹元禧相识不到半年就匆匆结婚,酸甜苦辣、厮守终身,当年思想保守、沉闷,浪漫的话语不敢表达,步入婚姻,生活的艰辛磨灭了缠绵情话,老年才知回忆和向往,写与夫人共分享,心有灵犀一点通,相约来生再品尝。爱情还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包括朋友之间和亲人之间的爱恋之情,人性的真善美永远值得珍藏和回味。
他在《相约来生》中对爱情作了这样的诠释:“浪漫的热吻是爱情,温情的依恋是爱情,心痛的遗憾是爱情……回忆的甜味是爱情,守望的苦味是爱情,嫉妒的酸味是爱情,泪水的咸味是爱情。”老人用毕生的情感积累抒写情诗,良苦用心是启迪大家多一些理智和宽容,多一些道德和责任。
我们的谈话不断被电话声打扰,部门预约当红歌评委,诗友相邀交流体会,学生请教创作知识,陈官煊先生仍然是个大忙人。不过他告诉我,再忙也得挤时间创作下一部作品。我敬佩这颗巴山诗坛不老松的挺拔苍劲,我们也期待他的下一部著作更精彩、更动人!
□杜仕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