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清波绿柳,阵阵果香扑鼻来”。初夏时节,沿着一条平坦的小路走进东乡镇黄金槽村,眼前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游客伍息林看见眼前美景,不觉赋诗一首。
家住黄金槽村1社村民张怀远对黄金槽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前后的境况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在没有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前,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黄金槽村十道梁,坡坡坎坎难种粮,跑水跑肥土瘠薄,一遇大雨现岩壳,一年四季皆忙活,粮食亩产不满箩,农民穷得叮当响,哪有余钱存银行。”如今却是另一番景象:层层梯田绕山转,条条道路到农田,三跑土变三保土,望天田成灌溉田,地埂利用不空闲,粮食增产钱鼓袋,山青水碧春常在,祥和安康幸福年。黄金槽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槽。黄金槽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变化,仅是宣汉县水土保持局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45条小流域的缩影。
荒山披上绿装 溪流变得更清
宣汉县始终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响亮地提出“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的奋斗目标。并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自此后,“长治”二期、三期、五期工程,精品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自我修复试点工程等项目,先后在东乡、君塘、清溪等35个乡镇实施,涉及黄金槽、周桥等45条小流域。累计投入资金18012.37万元,发动群众投劳1350.63万个工作日,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32.1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635370亩,经果林875700亩,水土保持林2412130亩,种草28670亩,封禁治理3327730亩,保土耕作1043730亩,整治塘堰108口,建蓄水池3464口,修灌排沟渠865.21公里,建沉沙凼95394个,修田间耕作道路7.48公里。
如今进入河湖的泥沙明显减少,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效益凸显。据调查测算,“长治”五期的治理区各项措施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57.51万吨,新增蓄水量3974.89万立方米。按当地灌溉水价0.25元/立方米计,每年可节约水费933.72万元。年均土壤侵蚀模量由75.2966万吨降低为17.7866万吨,降低76.4%。林地面积大增,荒山基本绿化,宜林宜草面积达98.6%,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7.5%提高到了52.8%,提高15.3个百分点,生态质量提高,降低了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程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保护土地资源 夯实农业基础
宣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始终坚持把坡耕地治理作为重点和突破口,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同时注重田间道路建设和地埂利用,合理布设蓄引排灌坡面水系工程,积极开展溪沟整治,提高了农田水利化程度,增强了就地拦蓄降雨径流的能力,缓解了山区群众用水困难。让过去跑水、跑肥、跑土的低质劣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效田,改变了山区薄弱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基本实现农民人均1亩基本农田的目标,粮食总产比治理前增加了30%,农业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280公斤增至530公斤,有效解决了50多万群众温饱问题。
宣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增收作为重要目标,把实现国家宏观生态效益与山区群众微观经济效益充分结合起来,以开发性治理为主导,大力发展林、果、畜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探索新途径。据统计,治理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了50%,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黄金槽小流域内的黄金槽村、周桥村,三溪沟下段的双庙村、瓦窑村、石柱村,观池河小流域的观池坝村,君塘河小流域的团山村,土地梁小流域的龙文村等近40个村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迈入了新农村试点和小康示范村的行列,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
·刘朴 黄锋 本报记者 王兴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