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日报2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1年5月3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宣汉县小农水建设掠影

  只要你一走进宣汉,就能看到纵横交错的沟渠、星罗棋布的塘库、潺潺不断的流水……一幅优美的小农水建设效果“展示图”铺陈大地。

  近年来,宣汉县随着各项资金的落实到位,各类小农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从以前“靠天吃饭”到现在旱涝保收的巨变。

  镜头一:

  农民收入猛增

  “现在种田不愁用水,比以前方便多了。”前不久,在宣汉县君塘镇君坝村六组,正在挖沟渠的农户王明对笔者说。

  君坝村村民大部分收入来自于水稻种植。但2003年以前,村里连蓄水池都没有,多半是靠天吃饭。

  “2003年左右,村里很多人开始从山上引水下来灌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明告诉笔者,“但那种方法,很不牢固,好不容易架起来的‘水渠’,没几天就垮了。即使没垮,水也只能灌到前面的田,后边的照样旱,水稻亩产量只有200多公斤,收入还是低得很。”

  2009年起,该县水利局开始组织村民集资修水渠、山坪塘、蓄水池,水利设施逐步完善。“现在一亩稻田,不仅灌得均匀,而且基本不会为用水犯愁。”望着自家田地周边的沟渠,王明喜上眉梢。修渠建塘后的君坝村,水稻一年亩产量能达到600公斤,年收入5000元左右。

  镜头二:

  制种户尝甜头

  明月乡是宣汉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但缺水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因为缺水,产量不容易上去,想要扩大制种面积就更难。”该乡大渔池村七组村民张正强告诉笔者,以前,组上的新湾塘可蓄水1.8万立方米,但因年久失修加之洪涝灾害破坏,成了“干堰塘”,村民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后来,在县水利局的项目补助资金5.2万元的引导下,村里自筹资金3.5万元,对新湾塘进行整治。“现在堰塘下游将近100亩农田灌溉不成问题了。”张正强说。他家3亩杂交水稻制种田,亩产种量从以前的1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一年下来保守收入有近7000元。

  “现在大家修水渠的积极性高得很,大家都晓得了修水渠能帮我们致富。”张正强说。

  镜头三:

  扩大水利面积

  “现在村民感受到了小农水建设带来的实惠,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会进一步扩大项目面积。”宣汉县水务局水利股股长何祥忠说。

  去年10月,省水利厅、财政厅相继下达宣汉县2010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专项项目计划,共3批,总投资3750万元,已于去年10月中旬全面动工建设。目前,专项项目工程已全面完工。该县君塘镇、明月乡、红岭乡、柳池乡以及新规划的东乡镇,其主要粮食生产区域内的稻田已基本实现全灌溉。

  “我们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针对山坪塘和整治渠道又进行了补助,剩余部分村民可出钱集资,也可出力记工分抵算。”何祥忠介绍说,整治渠道按单位工程投资的45%进行补助,山坪塘按单位工程投资的70%进行补助。

  何祥忠表示,今年争取在上述5个乡镇实现小农水全面覆盖。

  ·.漆楚良 刘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业务QQ:423260475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日报2版
   第03版:日报3版
   第04版:日报4版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统筹城乡的“开江路径”
市国税局助推
“兴工强市”战略
万源市53口
抗旱井通过验收
达县严防
严查“瘦肉精”
大竹县排查地灾隐患
达县专业合作社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
致富不忘众乡邻
万源市开发绿色生态富硒产业助农增收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