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溢满山,激情四月天。在和煦的春风里,我禁不住梨花的诱惑,择了周末闲暇,呼朋邀友,和着暖阳,驱车来到了地处铜锣山腹地的大竹县周家镇八角村。
看梨花,数石门果园最有魅力,每年四月初,1500亩梨树花瓣竞相开放,漫山遍野被重重白色梨花覆盖,满树银白,清香袭人,引得远近游客纷沓而至,不少人家更是倾巢出动,在梨林里感受生活里从没有过的惬意。
走进石门果园,仿佛有种陌生感。说陌生,是因为曾经来过,前后变化实在太大,犹如走错了地方。如果不是看到一山接一山的那片片梨树,那如雪的梨花,我真不敢相信,这里过去曾是一座贫瘠的荒山,荆棘密布,杂草丛生。或许在不少人眼里,这块山坡根本就种不出“摇钱树”。哪知,这里的“父母官”偏不信邪,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能人前来承包开发荒山。很快,成功引来重庆江津业主“安营扎寨”,这一干,就是整整十个春秋。并把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农户,栽种梨树超过十万株,昔日的旧模样变成了“梨花山”。
我喜欢梨花,因梨花而对拓荒者有种由衷的敬佩,因梨花,我再次走进石门,徜徉在梨花丛中而留恋忘返。那种透明与纯净的感觉却依然如故。行走在梨林间,一阵山风吹过,梨花白色的花瓣轻轻飘落在身上,我忍不住把脸贴近五瓣的梨花,感受这梨花的纤尘不染,天资灵秀,意气殊高。梨花娇弱胜雪,更如北方女子的清纯,善良的本真衬托着纯洁的底色,纯洁的底色映照着淳朴的本真,让人不由得想起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次韵梨花》中写道:“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无疑是用桃花的红艳来反衬梨花的清新淡雅。
梨花的美,是种圣洁的美,是种淡雅的美。古代不少文人墨客钟情梨花,留下了很多描写梨花神、气、韵、致的诗篇。最有名的当数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实,岑参写的梨花并非真正的梨花,而是描写严冬的飞雪,他形象地将雪联想成梨花。因此,引起了众多诗人的遐想,常将梨花想象成飞雪。于是,就有了“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等优美诗句。
梨花如雪,雪如梨花,二者同为圣洁高雅之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才被人们世代所歌咏和喜爱。最美不过梨花叶,洁白又清香。站在高处远眺望不到边际的梨林,溶入花海之中,我的目光被那一树树的梨花所打动,我的心情被那淡淡的花香所陶醉。
穿行其间,抚摸着一根根树干,梨树虬枝苍劲,好像北方汉子裸露的臂膀,其实我在想,假如脱离现实让我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会选择在一个幽静僻远的地方,种一片梨树,盖一间草房,养一群家禽,白天在梨树下悠闲的读书著文,夜晚在梨树下嗅着花香踱步神游,正如散文大家朱自清所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假如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我会把它全都种上梨树,建成名副其实的“世外梨源”。
蓦然回眸,鸟儿清脆的啼鸣穿越梨林,一种远离已久的心旷神怡油然而生。不远处,但见农人们在山坡上紧张而忙碌地整地、播种,城市的喧嚣离得很远很远,无处不感受到自然的亲近和坦诚,于我来说,委实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王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