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向这人真不简单,回家办个加工四弦琴的小作彷,挣的都是老外的钱!”提到宣汉县下八乡米岩村的向可恒,大家都竖起大拇指,脸上露出敬慕之情。村民“打洋工”挣洋人的钱早年在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出现,像在大巴山深处的下八乡在家里挣“洋”钱,无疑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近日,记者踩着弯曲的泥结碎石路走进恒川琴厂,10多个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见到记者,向可恒热情地把我们接到办公室。他衣着简单,谈话中透露出农民的耿直与羞涩,体现出山里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勤奋敬业和憨厚的形象。据向可恒介绍,该厂离场镇约20里,占地200多平方米。该厂由二楼一底的居民房改建而成,还没挂牌,说是个琴厂,不如说是个加工四弦琴的小作坊。
初次回乡创业遇坎坷
和大多数人一样,由于生在农村,家里兄弟姊妹又多,家庭经济困难,向可恒仅仅念完了小学。向可恒对记者说:“小时候,家里穷得冬天连棉衣都没得穿,最高兴的是过年,能够穿上母亲亲手缝的一双新鞋。”20岁时,不满足现状的他踏上了外出谋生的打工之路。从小爱哼歌的他走进了北京月光集团公司学习制造吉它等乐器,因勤奋好学,他不但学会了制造吉它、小提琴等工艺,还会调弦,拉简单的小曲。这一干就是21年,先后在北京阳光集团公司、山西太原吉致乐器厂和成都浪琴乐器厂干过,因技术过硬,为人耿直,期间还在吉致乐器厂和浪琴乐器厂担任过厂长,带领徒弟数百人。在20多年艰难的打工生涯里,他积累了部分资金。
“我讲不来什么大道理,但我觉得人活着总要做一些事,承担一些责任。”向可恒说,随着城市生活成本大幅上涨,医疗、养老等问题没法解决,加之家乡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了,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一个饭碗,更不愿意“候鸟式”地来回奔波,而是寻求更好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2009年,他放弃了月薪3000多元的工作回家创业,投资10多万元在米岩村文明寨建了养殖厂,因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没过半年就亏损了近6万元。期间,吉致乐器厂的董事长多次打电话请他回去上班,养殖厂没办成功的他又带着遗憾回到了吉致乐器厂。
峰回路转办琴厂
经美籍华人宋青介绍,向可恒有幸认识了美国人杰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杰伯对向可恒的技术和为人都很赏识,并向美国老板约翰推荐,在约翰的大力支持下,向可恒于2010年11月回到米岩村文明寨,投资60多万创办起恒川琴厂。
在资金短缺下,约翰订做1000多把四弦琴,预付美元折合50万人民币。向可恒把自己的住房改成了厂房,并在旁边搭建了100多平方米的加工房。谈到创业,向可恒一脸的艰辛。因语言不通,杰伯建议厂里聘请一个长驻翻译,可山里条件差,很多人都不愿意来。向可恒只能把带有“洋文”的订单以邮件的方式发给懂英语的女儿向淑梅解答。制作四弦琴的木料特别讲究,要上好的枫木、玫瑰木等,家乡的木料基本用不上,只能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收购。所招的工人都是农村人,没正规上过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生活,其中大部分是初学者,只能靠师傅手把手地教……面对诸多困难,向可恒很乐观,他说不吃点苦头,怎么叫创业哟。因为在吉致乐器厂时,他用楠竹做过10多把四弦琴,质量还可以,等把这批订单完成了,他准备给外商洽谈,用楠竹做四弦琴。届时,既可以节约成本,又把家乡的资源开发利用了。
小小作坊惠村民
“我是从老向办琴厂开始,就进了厂,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我现在能进行合箱、接侧板、围侧板等活了,因进厂早,帮着老向做些管理工作,工资由刚进来的700元涨到1700元了,并且月月可以领现钱。以前在附近务点小工,加上种的粮食,每月收入不到500元……”谈到现在的生活,在琴厂上班的村民向以春高兴得合不拢嘴。
向可恒创办琴厂后,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10多人就业。据介绍,工人的月平工资在1800元左右,最高工资每月达3500元。“这里每月领3000元,离家近,免去了外出打工颠簸流离之苦。”家住黄石乡伍梁村的村民余兴江,是向可恒10多年的战友,听说向可恒在家乡办琴厂,毅然辞去在外的高薪工作,返乡帮助向可恒培训工人。
向可恒告诉记者,等这批工人都成了熟练工之后,他准备把琴厂再扩大,让大伙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漆楚良 本报记者 匡方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