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竹乡大地,三山两槽已披上了葱茏绿装,日渐和煦的阳光下,春天的脚步已悄然来临。
岁首年初,激情回眸。自2006年起,大竹县在初步构建“3小时成都、1小时重庆、半小时达州”外联格局外,农村公路建设更是高潮迭起、亮点频现。如今,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758公里,其中县乡道798公里,通村公路1702.5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水泥)路,100%的村通水泥(油)路,100%具备通行条件的村开通客运”,形成了“县内1小时”快速通达格局,连续三年获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建设“甘露杯”。
谋定后动 激发内力思发展
“车到大竹浑身‘痛’,人到大竹不想动”,曾是大竹县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全县6成乡镇属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全县公路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标准低,乡村道路更是坎坷难行,很大一部分还是毛坯路、碎石路。2006年前,全县通乡公路总里程仅627.5公里,实现硬化的仅215公里。“交通不通,流通不活、观念不新、生活不富。”主持大竹县委全面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县长许国斌道出了决心让农村公路大变脸的原因。
2006年伊始,大竹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制定“1小时大竹”目标,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确定了“动脉、骨架、网络”六字发展思路,即以国道210线、318线和达渝高速公路为东西南北大动脉贯穿全境;以通向邻县的各条公路和通乡公路为骨架,搭建起县域公路的基本格局;以通村公路为网络,形成四通八达的县内公路网络体系。
大竹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干部引导、村民自治,钱物民管、贫困减免,财务公开、民主监督”的工作思路,吹响了农村公路会战的号角。“大竹要谋求更快发展,必须以周边大中城市为依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公路路网、提升公路等级,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全力推进新一轮大发展。”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交通发展远谋深虑。
多元筹资 建养并重出硬招
“群众主体修路≠群众孤军奋战修路”,大竹县从解决这个不等式入手,一改以往“乡上打底子,县上铺面子”做法,不再层层压担子,而是兑现政府主导的责任,多元化筹集资金,把钱毫不犹豫地“铺”在路上。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提高了项目争取的成功率。在通乡公路、农村断头路上级40万元/公里补助之外,县本级财政采取通乡公路资金缺口政府兜底、通村水泥路(通村联网路)按10万元/公里补助方式,累计配套3.8亿元,同时,按照“群众筹一点、外面引一点”和信用贷款、拍卖经营线路等融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2.3亿元。5年时间,全县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10.8亿元。
大竹县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三书”制度,对群众畏难情绪大、一时发动困难的项目要求填写“反三书”,即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作出不实施公路改造、不要项目补助、不埋怨和后悔的决定。同时,出台激励政策,凡完成省、市、县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奖励县农村公路领导小组10万元。新增1个通水泥(油)路的村,奖励村委会1万元,奖励乡镇0.5万元。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乡镇奖励乡镇5万元。此外,对群众积极性高、群众要求强烈建设的村级公路以及在实际建设中超计划部分,及时调整计划,认定里程,并及时给予补助。实行每季度一通报、每月一调度、片区督导组日督查的方式加强督导,并严格执行“8:2”资金拨付机制和超期扣款机制,有效提高了乡镇和项目业主建设公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连接3个大煤矿,每天有近40辆60吨载重的煤车压过路面,可竣工两年多来,乡道平坦如初,行走在大竹县田黄路,记者看到这条沥青路至今没有龟裂也无坑槽。“这是业主严把设计、施工、原材料、监理、验收五道关口的结果。”随行的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师杨瑞松一语破的。同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群众是最好的监督员,水泥用量有村民监督,拌料也有人看着,全县农村公路修得相当巴适。
路要用得久、通行畅,养护是关键。在大竹县人和乡英雄村,一座投资230万元的新邓家桥已竣工通行。村民杨光富由衷地说:“以前老桥低矮、桥窄,每年都遭水淹,有了这座新桥出行就方便了。”这得益于县上每年预算300万元,用于村道危桥改造。该县农村公路建设出台了《农村公路养护考核管理办法》和《村道养护管理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公路大中修400万元、日常养护200万元,并把村道交由村民委员会养护,并每年给予1000元/公里的养护资金补助,此举在达州仅此一家,全省也并不多见。加快构建农村客运三级运输网络,全县已建成省一级汽车站1个、乡镇客运站28个,有客运线路114条客车647辆,实现了农村客运“开得通、坐得起、走得安全”。
村道联网 路通货畅百业兴
在人和乡双岩村2组,有一个4条水泥路村道交会成的小转盘,连通三个乡的四个村庄。“以前最偏远的张家乡到县城要4个小时,现在全县随便哪个乡镇到县城最多就1个多小时路程。”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唐勇告诉笔者:“打通断头路、村道联网后,村民进城就更加方便快捷了。”
大竹县在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后,把消除断头路、建设农村联网路作为民生工程加以重点实施,通过打通一段带活一片,实现村与村、村与乡、村与邻县之间互通互联,确保老百姓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入,可以非常便捷地到达其他乡镇的任何村组,不走回头路,条条大道通县城。目前,全县已建成村道联网路21条65.92公里,8个乡镇42个行政村的村道联网路已经形成,道路两旁也已栽植有水杉等绿化物,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出行,而且带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以前,公路没有修通,我们产的粮食全靠肩挑背磨挑到场镇去卖。现在好了,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农资物资能运进运出,再也不费时耗力了。”说起建成联网村道带来的好处,月华乡爱国村村支书陈中胜难掩喜悦。村道联网路不仅让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充满着希望,也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快速发展。清水镇发展香葱种植6500亩,庙坝镇栽种优质桃树7500亩……“我之所以选择到竹北乡黄家村发展大棚蔬菜,不只是因为这里的土质好,政策优惠,主要还是能够方便快捷地运送化肥和蔬菜。”设施农业老板王典全道出缘由。
交通畅捷 外引内联育繁荣
徜徉竹乡大地,境内高速路、国道、县道纵横交错,村道、旅游公路、专用公路互联成网,省级汽车站、乡镇汽车站、农村招呼站相互补充,一幅彩虹般的新路网呈现在人们面前。北到中原连京城,南接渠县融重庆,东连万州达江,西通南充成都,四通八达,通江达海,为大竹县加快进入川东一流方阵架设了生命线,铺筑起了黄金大道。
交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人民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在大竹县农村,种养、贩运、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农民把本地的蔬菜、烟叶、水果等土特产运往县城转外销售,把外地的致富信息和市场行情传递到竹乡大地。“黄瓜大王”“水果大王”“养殖专业户”“运输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路边店或农家乐应运而生,带动了大竹旅游、餐饮、住宿等一大批第三产业的发展。
公路通则百业兴。大交通格局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平台。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318线、国道210线为依托的经济链,禽蛋、蔬菜、生猪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过去外地客商由于交通困难不愿来,现在却争相来大竹投资兴业,为百万竹乡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全县依托丰富的煤炭、石灰石、天然气、苎麻、竹林、温泉等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资源精深加工之路。
·本报记者 何南观 王晓林 漆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