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日报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1年3月4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干也好 收入也不少
——“留守农民工”就业创业模本分析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用工的高峰期, 2011年春节,这股“民工荒”风潮在达城刮得尤为强烈。据市就业局监测,节后达州用工市场缺口保守估计至少超过5万人。

  位于达州市主城区的通川区,因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更是成为“用工荒”的“重灾区”。报纸上“招聘”广告甚为抢眼,除了提高用工薪资,很多企业还纷纷开出了诱人的“后勤保障权益”——就业包吃住,带培训!据劳动部门调查,年后达城人工薪水普遍上浮了5%——10%左右,人均工资在1500-2000元之间。

  今年的春运,火车站、汽车站依然挤得热火朝天,但也有不少人选择留下,在本地寻找发展机会。透视这些留下的人群,不难发现,他们的抉择背后既有希望,也有无奈;既有现实,也有理想……

  理由:亲情

  关键词:责任

  家住新村乡长河村3组的杨纯今年34岁,今年大年初七她就到村里的大棚蔬菜园区上班了。记者在园区看到她时,她正与村里的几名妇女忙着育苗。“现在园区的大棚蔬菜和我们以前自耕自种模式有很大区别,一切都要慢慢学。别看小小一棵菜,活却不少。”

  杨纯原本与丈夫在天津打工,两个人每月有将近5000元的收入,除去开销,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盈余。“收入在外面应该要强一些,但是今年村里的学校撤并了,孩子读书要到镇上去,走一趟要20分钟左右。为了孩子,我们必须回来。”现在杨纯在新村的蔬菜园区上班,丈夫则到了附近的采石场工作,两人的收入加在一起少了将近2000元。但对此,夫妇俩都没有怨言,“耽搁什么都不能耽搁孩子啊!”

  和杨纯夫妇一样,复兴镇凤舞村的王达也选择了“留守”。年前王达的母亲摔了一跤,后来被诊断为中风,如今老人偏瘫在床,王达也不得不就近找了份工作,便于照顾母亲。

  从大部分留下来务工的中年夫妇口中,记者都听到了同样的两个词语:家庭和责任!对于大部分介于30-40岁的农民工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外出打工背井离乡,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两难选择。在这道选择题中,亲情和现实是左右他们抉择的两个重要砝码,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尽可能减轻年迈父母所承担的重担,很多中年夫妻选择“留下”!

  理由:薪资

  关键词:价值

  “打工三年来,月工资只在今年涨了200元,存钱真的很辛苦。”44岁的朱祥海曾是通川区双龙镇的一名村干部,三年前只身到绍兴,成为纺织厂流水线操作工。头两年月薪1800元,今年涨了200元,可光是吃饭每月就要花去500-600元。为了省钱,他至今没去过绍兴的任何景点。“我年纪大了,没年轻人那么多开销,每年还能存下约1.3万元,很多年轻人打工一年根本存不下钱,城里的生活成本太高了。”

  朱祥海说,自己以前在村委会的收入,加上种田、养猪等副业,收入跟在绍兴差不多,但生活成本完全不一样,至少大米可以自给自足。出外打工还不敢生病,去年的一场病花了2000多元。所以今年春节回家后,他就不再出去做活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东部地区的平均月工资为1455元,只略高于中部的1389元和西部的1382元,2010年这个差距进一步缩小。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为农民工“返乡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同等薪酬,就近就业成为时下很多年轻人的首要选择。

  理由:机遇

  关键词:奋斗

  罗江镇的朱家兴今年也选择了留守达州,他在村里承包了一口堰塘,养起了鱼。除了给城区各餐饮店供货,妻子每天还会将鱼带到各农贸市场批发和分销。

  “由于我养的鱼没有什么土腥气,特别受城里居民的喜欢,每天的销量都在几百斤左右,价格也可以,春节时,还卖到了12元/公斤,与平时相比翻了将近一番,之前的贷款只用了半年就还清了。现在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非常大,还有相应的补贴,我计划明年还要扩大规模。”说起未来的打算,朱家兴喜悦难抑,笑容和堰塘里跳跃的鱼儿一样欢快。

  40岁的杨梅早些年在广州打工,后来年龄大了只能回到达城,去年她与几个小姐妹搭伙为西外小区的新入住居民打扫房屋。随着近两年西外入住率的持续增长,杨梅的业务越来越多,人手显得也越来越紧张。

  2011年春节一过,杨梅马上注册了一家家政公司,专门招聘40岁左右的农民工和下岗女工从事家庭卫生清扫服务。“我们现在根本不愁客源,愁的就是人工,等新工人都能上手后,我就不亲自打扫了,专门招人和培训。看这个趋势,以后我们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31岁的周强和杨梅一样,年后在西外长城装饰城办起了一家卫浴店。“以前在外面给别人打工,每个月虽然有几千元的销售提成,但大头都是老板的。现在达州的新房子这么多,我有现成的进货渠道和销售渠道,为什么不自己干?这么好的挣钱机遇错过以后就没有了。”对创业前景,周强充分看好。

  在留下的农民工中,选择创业的人着实不少,说起来,大家普遍看好达州市作为四川省特大城市的发展机遇。通川区作为全市商贸物流业的中心地带,餐饮、百货、家居、娱乐……百业俱兴,蓬勃发展的商机为更多有思想、有抱负的新型农民工带来创业机遇,他们将命运系在这列潜力无限的“动力车组”上,为绚丽的明天奋斗!·程杨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业务QQ:423260475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日报2版
   第03版:日报3版
   第04版:日报4版
家乡干也好 收入也不少
四川文理学院
五名学生获任中国曲棍球协会技术官员
市交警支队六措施
严防较大交通事故
未来三年 我市新建120所公办幼儿园
市质监局邀请
义务监督员评议行风
万源市西部计划
志愿者获省级嘉奖
市商务局学习
文建明先进事迹
万源五大党纪工程规范干部行为
执法人员
不准用脚踢摊
君塘镇民居“植入”川东风情
渠县检察院
被评为全国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