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宣汉大地一片勃勃生机:项目建设工地场面热火朝天,田间地头春耕备耕场景如火如荼,工厂车间机器轰鸣、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出流水线……全县上下正倡导“忙并快乐着”的理念,大力发扬“奔跑精神”,紧紧扭住“五大抓手”,加快推进“五大进程”,助推县域经济大发展。
——抓产业提升,加快资源转化进程。该县按照“转化资源破瓶颈,拓展园区强产业,节能减排调结构”的思路,加大技改投入和新上项目力度,加快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以硫磺盐卤为原料的能源盐卤化工产业,以肉牛、奶牛、食用菌、茶叶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以铁合金、煤炭、电力为重点的煤电冶产业。完善普光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和政策,加强水电气要素保障,着力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加大食用菌、烟叶、蔬菜、林业、畜牧等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深入推进粮油高产创建工作,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合组织,积极创建特色农业基地县、重点县,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抓项目攻坚,加快开放合作进程。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大上项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开放突破年”活动,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努力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紧跟东部发达地区,加快融入成渝步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与央企的深度合作,加强友好区县交流,形成牵手发展效应。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务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资融资体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抓城镇拓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入开展“城镇拓展年”活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有效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按照“西进东活,南延北扩,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总体要求,立足建骨架、夯基础、强功能,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精品城市、中等城市。充分利用“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两张名片和达陕高速公路、净化厂铁路专线等独特优势,以普光工业园、现代工业文明与巴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为产业支撑,加快普光新区建设,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川东民居特色、巴人文化特色、土家文化特色的示范场镇和村民聚居点。
——抓基础先行,加快城乡统筹进程。狠抓公路交通建设,按照“畅通主干道、打通主动脉、实现大联网、形象大提升”的思路,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整治升级境内干线公路。年内完成村通畅工程200公里、通达工程130公里。建成明月大桥,完成达陕高速公路宣汉连接线建设,完成宣罗路、宣双路路面改造工程和石樊路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电气园房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白岩滩水库建设,积极做好土溪口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加强病险塘库整治,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和小农水工程建设,推进水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城乡绿化步伐,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县建设。
——抓民生保障,加快社会和谐进程。切实改善民计民生,深入实施“九大民生工程”,健全富民惠民长效机制。及时兑现各项政策补贴,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技能促进就业,以输转增加就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以“两基”迎检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不断完善高中教育,攻坚职业教育。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证群众食品和用药安全。繁荣文化广电事业,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做好市第二届运动会承办筹备工作。·张崇耀 本报记者 周本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