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日报1版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0年12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开公平 竞争择优 选贤任能
——本报记者专访全市统筹公选科级领导干部四名代表

  今年7月,我市打破传统干部选任制度模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开辟阳光赛场,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定向统筹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走出了一条选贤任能的新路子。

  此次公选规模之大、创新突破之大、竞争之激烈、社会关注之高、各界反响之好均前所未有。目前,公选各项任务已全面完成,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40名佼佼者从1700多位报名者,9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走上了科级领导干部的岗位。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非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书记、主任,大学生村干部的4名代表,探询他们对公选的直接感受。

  非公企业公选干部代表:

  宣汉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祝林

  今年28岁的祝林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前在达州市蓥发房地产公司任办公室主任。无数次碰壁,收获失落与迷茫。在几次人事考试和国企招聘中,因为学历、专业等资格条件限制,最终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一名幸运儿”--2006年,祝林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尽管满怀豪情,信心百倍,但无数次的碰壁后,祝林收获更多的是失落与迷茫。特别是在几次人事考试和国企招聘中,因学历、专业等资格条件限制,最终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今年7月30日,祝林从父亲那里得知全市打破身份、地域、体制等限制,将公选科级领导干部的消息。报着试一试、拼一拼、碰碰运气的心理,祝林报考了宣汉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岗位,并最终胜出。祝林说,回头来看,之所以能够在公选中幸运胜出,最根本的是得益于市委开放聚才的姿态和胸怀,得益于市委组织部搭建的公开竞技、公平竞争的平台。

  “一个见证者”——过去,在祝林的印象中,当干部要有人、要吃请。这一次,务实、公正的公开选拔完全颠覆了他的认识。报名环节,组织部门认真审核报名资格,做到了细致入微;笔试环节,工作人员严格监考,做到了丝丝入扣;面试环节,实行大评委制,做到了透明公开。从参选到最后胜出,一路走来,祝林真切地感受到:成功无需“人脉”,能力和实绩最重要。公平公正的考试氛围、公道正派的组工干部,用不争的事实给考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笔试所在职位第一名、面试第一名,在得知自己面试成绩的那一瞬间,祝林的心情无以言表。阳光下的选拔,让所有考生看到了希望,不需要跑、不需要送,只要踏踏实实做好工作,有实力、有本事,就有机会脱颖而出。祝林把这次考试当作了他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体验,是一次难忘的“阳光之旅”。

  “做一个感恩的人”——祝林认为,能够通过公选走向领导岗位,得益于组织的关怀和领导的信任,公选干部能否干得好,不仅关系自身发展,更关系公选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他表示,一定要做一个感恩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感恩之心讲品行、讲实干、讲学习、讲廉洁,勤奋工作,不辱使命,报答党恩。

   机关事业单位代表:

  大竹县委督查室主任林可胜

  林可胜,男,30岁。林可胜的个人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他的人生际遇中,有三次深刻改变命运的“公考公选”。

  出生在邻水县太和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林可胜,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至亲好友都在农村,他的成长全靠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林可胜一直认为,只有在这样一个开明开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才能让他这样一个农村娃,30岁就走上了正科级领导干部的岗位。

  林可胜的个人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他的人生际遇中,有三次深刻改变命运的“公考公选”。第一次是2004年,参加大竹县县级机关干部公开考调,实现了当时连想都不敢想的“山后乡镇干部进城”的梦想。第二次是2007年,参加大竹县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被公选为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实现了一名副股长到副主任的跨越。第三次就是参加此次全市科级领导干部定向统筹公选,被选拔为县委督查室主任,实现了副科到正科的快速成长。对于此次公选,林可胜印象十分深刻:整个过程组织人事精心统筹、纪检监察全程监督、公众媒体跟踪报道,笔试、面试、考察全程都体现了机会公平、过程公开和结果公正。尤其是打破身份界限,不拘一格选人才深受群众和考生的一致好评。

  林可胜说,一次公考就是一次成长机遇,一次公选就是一次组织关怀。他感谢组织给他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并将把这种感激化为工作的不竭动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尽心竭力完成好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

  村(社区)书记、主任代表:

  通川区东城办事处副主任魏华

  从社区党委书记到办事处副主任,魏华从未想到自己还有成长的机会。她说,如果没有市、区委组织部从基层选人、从一线选人、选干事的人这种选人导向,绝不会有她的今天。

  魏华1999年到居委会工作,2003年开始担任社区主任,2009年担任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从没有想到哪天能转变成为一个国家公务员,并且能进入到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她说,公选充分说明组织没有忘记最基层的干部。

  即将踏上新的岗位,魏华表示,一定勤学善思,虚心向主要领导请教,向老班子成员请教,向单位职工以及离退休老同志请教,向广大的群众请教,既要加强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学习,更要加强直观的、实践的锻炼与提高,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迅速进入角色,顺利地开展好新的工作;一定真抓实干,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坚持从老百姓最盼的事干起,从老百姓最怨的事改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需;一定团结共事,倍加珍惜和一班人一起工作的缘分,倍加珍惜彼此间的友谊,一切从大局出发,一切以事业为重,不计较得失,不计较言语,常思自己过,不论他人非;一定朴实清廉,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做到时时警醒、处处廉洁,抗得住歪风,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

  大学生村干部代表:

  达县道让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王幽

  王幽认为,大学生村官是人生成长道路上一次难得的锤炼机会,公选给了他机会,体现了市委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重视,必将让更多的人看到扎根基层的希望,坚定扎根基层的信心。

  王幽是记者采访4名优秀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今年只有27岁,别看他年龄小,却已担任了3年多的大学生村官,在万源市沙滩镇栀子园村主任助理的岗位上取得了十分优秀的成绩。王幽说,是公选给了他机会,是公选改变了他的人生。

  一直以来,王幽都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他人生成长道路上一次难得的锤炼机会,把农村基层作为丰富人生阅历的一个难得舞台,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2008年、2009年,王幽连续两年被万源市委表彰为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此次公选,市委专门拿出了8个职位定向大学生村官公选,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普遍较年轻、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等实际,在条件设置时把任职时间放宽到两年,在考试的内容上也大多是大学生村官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王幽认为,这些措施体现了市委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重视,体现了市委组织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必将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官看到扎根基层的希望,坚定他们扎根基层的信心。同时,王幽还以他自身的经历告诉所有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磨炼人生的重要舞台,当好村官肯定会有好出路。

  对于此次公选,王幽最深刻的体会是阳光透明、公平公正。市、县两级纪检部门全程参与,对事关考生切身利益的表彰加分等,全部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对面试等关键环节,实行电视全程实况直播,推行“大评委”制,整个公选过程不仅全程公开,而且公平公正。王幽为自己能参与这次定向统筹公选,亲身见证公选的阳光透明和公平公正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在这次的公选中,还有两个细节让王幽十分难忘。一个是在笔试前,王幽接到达县县委组织部的电话,组织部的工作人员考虑到他是外县考生,关心他什么时候到达县,告诉他住在哪个宾馆离考场最近,询问他是否需要代为联系食宿。另一个是笔试当天,走进考场后,王幽发现每位考生桌上都摆放着一瓶水、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这些原本应该是考生自己注意的细节让王幽十分感动,也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组织部门的温暖。他表示,一定不因职务升迁而沾沾自喜,一定不因环境改变而思想蜕变,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做到和以处众、宽以待人,坚守执着、摒弃浮躁,扎根基层、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和良好业绩来回报组织的关爱与厚望。

  □本报记者 罗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业务QQ:423260475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日报1版
   第02版:日报2版
   第03版:日报3版
   第04版:日报4版
切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
中共达州市委机关报
牢树“五种意识”
始终保持“五心”
2010年达州市统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任用结果公告
公开公平 竞争择优 选贤任能
加快能源基地建设 率先做好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