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大巴山深处的宣汉县庆云乡新生小学,青砖碧瓦,简陋而骄傲地坚守着自己的位置。中等身材,满头白发,杨天寿老师每天都神态慈祥、目光炯炯、语言风趣地在这里传道授业解疑释惑。30年的坚守,杨老师育得满园桃李,播下满山春色!
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让我们对杨老师肃然起敬,更让我们仰视他比大巴山还要巍峨的情怀。
“教师梦,从村小一点点延伸”
偏远山区,条件艰苦,村里孩子们想读书而没老师。1970年,宣汉县庆云乡公招代课教师,杨天寿第一个报名,通过激烈角逐,以优异成绩受聘,成了庆云乡王家河小学一名代课教师。
当时王家河村小学现状:两间破漏的木瓦房,石头当作课桌、凳子,宿舍、厕所、操场都没有,晴挨晒、雨受淋。有点心理准备的杨天寿还是惊呆了。“这就是学校,我将战斗的地方?”他叩问自己。当看见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时,他满眼含泪,更坚定了从教信念。谈起当时的选择,杨老师说:“我从小就想当名教师,不能因环境差而让梦想破灭。”
后来,他多次婉拒了亲朋帮其另找工作的好意,留在了王家河小学,开始着他艰辛的“追梦”过程。1972年6月,杨天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出色的他成为全县第一个由代课教师负责的村校“校长”。
“一切,为了让孩子能读好书”
他在土堡村校工作期间,由于生源猛增,设施奇缺,学校改建迫在眉睫。经核算至少要6000元,对大山深处的乡村小学无异于天文数字。怎么办?杨天寿打起了自家准备盖新房的那2000元钱的主意,“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读好书”,妻子朱莲弟从他诚恳的话语中读懂了他的心。
群众得知杨天寿老师拿出自家准备盖新房的钱来修学校,都很感动,纷纷出钱、出力、出物。很快,一所能容纳100人的砖瓦房小学矗立在绿树掩映的小山村。
“杨老师心里像装了个村情地图似的,他知道每个学生家路的远近、宽窄、坡高坡低,是否有安全隐患……”村民朱龙弟说。学生生病、有事等没到校,杨天寿放学后一定要去家访,了解情况,将当天教学内容给补上,并详细记录在家访本上。无论刮风下雨,不管路途远近,杨天寿都坚持每周一次家访,义务开展辅导。他的行动赢得了家长们的信赖,也默默地感动着家长们,在外就读的孩子们陆续都转了回来。
他教的班学生年年递增,村小在他的带动下也日益兴旺起来。“当初我们新生小学只有十几名学生,现在有100多人了。”王家凯老师谈起杨天寿很是敬佩,“他所教的年级,学科成绩一直在庆云乡中心小学名列前茅。”
“爱生如子,他用爱诠释着教师高尚和伟大形象”
上世纪80年代,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辍学率很高。为让孩子们都能走进校园学习,每到开学时,杨天寿都要用每月微薄的几十元工资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很多时候帮学生付学费,几十年如一日,受助学生已达300多,而他至今却还欠下2万多元债务。“钱多就多用,钱少就少用,省几十元资助一名儿童,却可能改变他一生。”当有人说他傻时,杨天寿总是这样说。
“杨老师是我最敬佩的人,没有杨老师就没有我今天。”已是深圳一家公司老板的王海感激地说。1993年,杨天寿带学生到中心校参加毕业考试,回来过河时,王海不慎掉入河中,不会游泳的杨天寿毫不犹豫地跳入河里,将他救上了岸,自己却差点被洪水冲走。
1995年,他的儿子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城区及条件较好的几所中学都想要他,但根据杨天寿的要求被分到了宣汉县最偏远的樊哙镇。儿子临行前,杨天寿对儿子说,“边远山区更需要老师呀!你一定要好好干。”
当上级多次提出调杨天寿到好一点的地方工作时,他总是说自己在村小工作惯了,孩子们也很喜欢他、离不开他。
30年扎根山区,30年奉献村校。杨天寿,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他用赤诚书写着辉煌,他用爱心诠释伟大。
·郝成彪 李博 刘林涛 杨柳 杨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