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经济3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0年6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宣汉南门码头最后的时光岁月
期待未来之路
坐船的人日渐减少

  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好不容易才转晴的天空依然显得阴沉沉的。其实,这个日子与往常没有什么两样,船工叶多顺早早就起了床,为过河群众摆渡。

  这是2010年的夏季,河风像往常一样一阵阵吹过,竟让叶多顺感受到一丝丝寒意。就在上游十余米外,一座便捷而美观的漫水桥建设已接近尾声,不时有群众在未完工的桥上走过。眼见过渡的人越来越少,另一位船工则干脆将渡船弃在岸边,多日不来了。

  这条汇集前河、中河、后河三江之水的州河,从江口电站破闸而过、滔滔向西。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宣汉县城河段曾经繁忙兴旺的几个码头,如今只剩下南门码头默默存在着,就像一部泛黄的史书,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说起宣汉县城码头摆渡的历史,可谓年代久远。远的且不说,有迹可寻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好几百年。这条名叫州河的黄金水道,曾经舟楫穿梭、通江达海,将封闭的巴人故里与精彩的大千世界连在一起。州河流经县城的数百米河段,码头曾多达七、八个,通商、客运、过渡,全都通过这些船只来完成,由此可见当年河道运输是多么繁华与兴旺。在这些分布密集的码头中,以南门码头最为热闹,存在的时间也最长。

  为进一步了解南门码头渡船的历史演变,笔者专程前往东乡镇城南社区,采访曾经做过多年船工的李延志老人。老伴已故世多年,她所栖身的两间木板房,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变得破旧不堪。老人今年已83岁了。六十三年前,也就是1947年,她从二十里外的李家寨嫁到现在的崔家沟,开始与南门河的渡船结上情缘。老伴崔文世时年19岁,已是摆渡的一把好手,两口子以船为家,不分阴晴、寒暑地往返于百米河面,生活单调、清贫而和睦。三年之后,东乡(今宣汉县城)解放,所有渡船被统一收归集体,成立了渡船社。虽然二十余艘渡船集中于几个老码头,过河群众很多,却在政府的有序管理下显得忙而不乱。与大多数摆渡人一样,老人一生行善,过渡者有钱的随意给钱,无钱的也随了他去。

  李延志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多年前的记忆依然清晰。她甚至还能说出几十个船工的名字,以及与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平凡故事。老人的记忆片断,让南门码头的热闹场景,以及那些年代船工们以船为家的贫苦生活,一一浮现在人们眼前。

  由于交通落后,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除了肩挑背磨就靠木船来完成。南门码头上联万源、城口,下通达县、渠县、重庆,每年有大量旅客和物资在这里集散。因此,当年这里非常繁华,除了过往频繁的舟船,岸边做生意的人也很多,如卖布匹、盐巴、篾货、凉水等摊点到处都是。在空闲的时候,船工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吹吹壳子,或者饶有兴致地观看外地来的猴戏表演,忙碌的一天便悄悄远去……

  有了码头和渡船,人们出行就方便多了。这么多年,船工们不仅给两岸百姓提供了方便,也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救了不少人。对此,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

  面对人们由衷的赞许,船工叶多顺显得很平静。在南门河上摆渡20年来,船工们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多少落水群众,今年44岁的他已记不清了。与州河相依多年,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他表现出无限的热爱。在依托摆渡收入维持一家生活的同时,叶多顺也与这条河以及两岸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面对一座漫水桥不日即将建成的现实,叶多顺的心情很是复杂。一方面,他为政府大力实施的惠民工程而欣慰;另一方面,他又为即将告别渡船而伤感。在他的面前,是一条陌生的路,在等待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符纯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业务QQ:423260475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经济1版
   第02版:经济2版
   第03版:经济3版
   第04版:经济4版
期待达州农业传统到现代之变
口香糖“摇身一变”高科技芯片
宣汉下八卸任干部“卸有所为”
通川区七部门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炒”字告诉我们什么
宣汉南门码头最后的时光岁月
渠县严把下乡家电质量关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