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2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0年6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空巢村”拉响警报 谁还在做“麦田守望者”?
(本报记者匡方智摄于宣汉县下八乡平原村)
(本报记者匡方智摄于宣汉县下八乡鼓寨村)

  目前,我市农村陆续出现“空巢村”现象。据记者对宣汉县农村进行调查,随着宣汉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劳务经济成为农民谋生和增收的主要途径,这在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使全县农村出现了“空巢村”现象。“空巢村”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老幼妇孺成为坚定守望者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性或暂时性地向城市迁徙,致使许多村社的常住人口数量锐减,在农村固定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很多房屋无人居住,形成空巢村,这已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2009年宣汉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到33.73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0%,3/4的村社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以红岭乡为例,全乡共4573户、16122人,其中常年举家外出务工的就有504户,个人外出务工者4552人,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基本没有。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使新农村建设缺乏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既荒芜了很多土地,更不利于农业技术进步。留守的老农只能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他们对新技术、新方法的需求并不强烈,更不能在短期内接受并运用。缺少高素质人才,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相比之下,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明显高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

  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农村养老、留守儿童教育等带来困境。到2009年底宣汉县60岁以上人口达到13.5万,占总人口数的10.9%以上,人口老龄化将会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冲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在这样的家庭结构条件下,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助来解决养老问题存在着许多困难。留守妇女既要看管在家儿童,还要肩负起种田、持家、教育后代的重任,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不断加重;留守儿童因没有父母细心的照顾而导致营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因疏于教育和管理而导致逃学、辍学现象发生,因缺少情感沟通和心理上的关爱而成为情感缺失的一代,甚至出现行为偏差和违法违纪现象。 

  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村容村貌破旧,整治困难。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许多房屋屋内屋外杂草丛生,有的日益破损、坍塌,残破不堪。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许多地方在整治村容村貌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由于“空巢村”常住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使得本来就严重短缺的基础设施资金的投资效益降低。 

  劳动力大量外流影响农村民主化进程和村民自治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多是青壮年男性,是农村中的精英。他们因与农村的联系越来越少而对农村事务发展变得漠不关心,不太在意自己的一些权利,比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截止2008年底,宣汉县外出流动党员达2648名,留在农村的党员中,45岁以上的达15032名,占总数的64.2%,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缺乏激情”的问题,一些农村党组织长期缺乏大量优秀青年农民的补充而软弱涣散,党组织的领导能力不断弱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发挥应有的领导作用。

  农民精英率先“逃离”农村

  由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生计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在农村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空巢”家庭,有“空巢”老年家庭、“空巢”妇女家庭,甚至“空巢”儿童家庭等。

  经济问题是形成空巢村的主要因素。宣汉县大部分农村由于人多地少,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2008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667元(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进城务工收入),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11元,两者之比是2.8:1。在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如此大的差距的情况下,农民面对着许多现实的经济问题,如盖房、结婚、养孩子、看病……大部分头脑灵活、敢于冒险的青壮年农民陆续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以期获得更多的收入。

  发展问题是形成空巢村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在城市里可以接触和学习新技术,有利于在求职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个由农民离土——非农就业——向市民转变等环节构成的“农民的终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一部分有较高稳定收入、在城市扎下根的农民携妻带子举家迁入城市,完成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但更多的农民则离妻别子或者夫妻两人一起长期离家在城市打工,这部分人依然保留着自己承包的土地,随时准备在城市无法立足时返乡。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5%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十年时间内将会有更多的农民完成向市民的转变。其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县委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把大规模向外输出农业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裕一方百姓的重要战略举措,不断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仅2009年就培训农民1.53万人次,并与外地用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向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农民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这些措施,虽然增加农民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空巢村。 

  生活和学习环境问题也是形成空巢村的一个因素。在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文化娱乐生活、医疗条件、教育状况等都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深深吸引着中青年劳动力,他们非常渴望离开农村,就算是租房,甚至住得相当简陋,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特别是有点文化的知识青年,他们在现实中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了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他们很多选择了进城务工,把孩子也带到城市读书。

  治理“空巢村”不能“孤单拯救”

  治理“空巢村”绝不是说要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大量回流,而是应建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之上。

  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索农村耕地流转的新思路,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和农业生产收益率,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近两年来,宣汉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农民工,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有数据表明,进城农民有近14%的人计划回乡办企业,有25%的人打算回乡当个体户。就目前而言,回乡创业农民还只是“星星之火”,但潜力巨大,只要加以引导,必成“燎原之势”。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养老面临冲击,自我养老有待完善,养老社会化成了广大农村的重要课题。我们在积极搞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可以采用“以土地换保障”的方式,让农民在年老时让出其原先承包的土地,由转包者缴纳一定数量的补偿金供其参加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之用;或在因土地被征用的情况下,由征地单位用征地补偿费的一部分为老年农民建立养老保险金。

  改变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与服务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目前,宣汉县加强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但“空巢村”人口规模过小、分布过散,如果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公共产品的投入,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公共产品“无人使用”的尴尬。从这一角度考虑,“空巢村”的新农村建设要有针对性地改变村庄布局,而不能仅仅以自然村为建设对象。如现在很多村社开辟一个相对集中的位置进行集中建房,既方便了农民子女上学,也使有线电视、电话等现代生活设施能够迅速走进普通村民家庭;将一些靠近国道、省道的村子搬到交通便利的地方成片建房,并逐步形成一些乡村集市,这有利于节省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并提高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

  □代以胜 本报记者 杨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业务QQ:423260475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第01版:经济1版
   第02版:经济2版
   第03版:经济3版
   第04版:经济4版
我市首条白藜芦醇生产线投产
“空巢村”拉响警报 谁还在做“麦田守望者”?
达县欲打造城区东西干道景观
大竹质监局严查农资市场
宣汉农村贫困人口条件改善
让遵法度者快活 违法度者不快活
达县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宣汉前5月地税收入1.9亿元
麻柳信用社以支农为己任
君塘镇团山村“破茧化蝶”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