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从渠县“两会”获悉,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渠县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是全县财政经受考验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收支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全县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千方百计增收节支,强化公共保障,为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3个多亿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及重点项目。将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资金打捆使用,及时拨付望石路、三涌路、临渠路、国道318线改造工程、南渠梁高速公路、刘家拱桥水库和渠江堤防工程设计费、土地调查和农村旧宅复垦项目、东西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二桥建设、龙门峡北矿、华新水泥项目征地、汽车客运站项目等资金2.5亿元,推进了县级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先后拨付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资金6970万元,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等。
3个多亿投向“三农”。投入财政支农资金2.3223亿元,支持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黄花和柑橘及花椒苗木基地建设,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防灾抗灾,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投入财政资金772.5万元,在宝城片区和望溪片区完成200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1.2万亩;投入财政资金240万元,完成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治理20平方公里。积极推进商业网点与专业市场建设,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26个。加强新农合资金的筹集、拨付及监管,共筹集新农合资金10255万元,参合农民达110.97万人,参合率达97.3%;开通新农合报账“绿色通道”,共拨付新农合补偿资金10136万元,享受补助达56万人次等。
该县在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费按时打卡直发的基础上,从2009年1月起按职级标准发放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按职级标准规范实施公务员津补贴,从2009年7月起按人月平800元的标准预发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落实了职工个人待遇。
在加强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移民后扶、红层找水、国债沼气项目、城镇居民灾后重建住宅补助等资金审核发放的同时,该县累计打卡直发动态管理下的五保户补助2030万元、城市低保资金3856万元、农村低保资金3461万元、优抚救济资金4399万元、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资金68万元,打卡直发水稻、小麦、玉米良种补贴4611.5万元、油菜补贴212.6万元、生猪补贴202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633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217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6831万元、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378.6万元,兑付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510.8万元,发放石油价格改革补贴资金197万元。
该县积极筹措各项社会保险基金32807万元,拨付失业保险金2110万元、社会养老保险金2419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2408万元、农村养老保险金29万元、工伤保险329万元、生育保险6万元,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406万元。该县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将全县9800名破产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了医保范围,拨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982万元。安排资金1030万元落实自然灾害救助,安排150万元解决250户农村无房特困群众住房问题,投资900万元的6个灾后重建农村敬老院项目已全面启动。积极筹措资金安置企业职工,加快推进13户目标企业的改革工作。财政安排拨付资金4577万元,安置县石膏矿、百货公司、渠江粮站等13户企业职工,解决蒙山酒厂、汽车运输公司、食品公司、盐厂等企业职工安置与企业清算的遗留事项所需资金,完成了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年度目标任务。
(余波 王小平 蒲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