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河水、雕花石栏、拂堤杨柳、漫步游人……而今,徜徉在开江县城蕉溪河、澄清河岸边,一组组情景相融的和谐画面,见证着“两河”治理给开江县城带来的变化。
痛下决心改善人居环境
穿城而过的蕉溪河、澄清河,一直被开江人民尊为“母亲河”。过去,“两河”“绿水绕城流,鱼虾满河游”的美景承载了太多开江人美好的回忆。但在本世纪初,“母亲河”却沦为人们想爱却爱不起来的“龙须沟”、“臭水沟”,垃圾遍河、粪水直流、建筑垃圾阻塞河道。“垃圾到处都是,风一吹就能闻到一股恶臭味,一到夏天,苍蝇蚊子特别多,住在河边的人家都不愿意开门窗。”家住双叉河街的刘仲珍至今难忘那段与臭水为伴的煎熬岁月。
2004年“9·3”洪灾,由于河道狭窄、河床高凸,“两河”脆弱的防洪能力让群众饱受洪涝之灾,县城一片汪洋。
“母亲河”病入膏肓,群众怨声载道……“两河”治理成为纠结在开江县委书记王善平心头的一大难题。“我们要举全县之力,把‘两河’打造成开江的‘府南河’,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008年10月,王善平通过深入调研做出的表态,让全县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创新机制治理快速有序
“两河”治理之初,建筑拆迁、青苗赔偿、土地征用赔偿等一系列难题摆在了工作人员的眼前。开江县水利局防汛工程专家刘卫华深有感触:“为一棵葱可停三天工,三天两头有人来施工现场‘找麻烦’,治理工程一度受阻。”
“治理河道好是好,但是突然要把自家种了多年的菜地铲除,还是很心痛,所以有人因此阻碍施工。”家住蕉溪河旁的顾兴菊对工程开工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我们要把‘两河’打造成防洪的‘护城河’和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带’。”县长王成等领导多次深入工程现场,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群众描绘“两河”治理后的美好蓝图,并同步启动完善对居民征地地面附着物和青苗的清点、补偿工作。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赢得了两岸居民的支持与配合。
为了加快工程推进速度,该县积极探索建立了“三个一”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管、一套班子运行”的工作机制,县委副书记赵大立挂帅,抽调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建工作组,将指挥部搬到工程现场,负责整个“两河”治理工程的统筹协调工作。实践证明,务实高效的“三个一”工作机制正是“两河”治理工程得以快速推进的“强心剂”。
为彻底解决河水污染根源,“两河”治理实行清淤疏浚、绿化、彩化、美化等综合治理,在“两河”沿线埋设8.5公里污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并在“两河”下游普安镇投资6800万元修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将于5月底完工投入试运行,日处理污水1.5万吨,可有效解决县城近十万人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对“两河”的污染问题。随着工程的逐日推进,市民们欣喜地看到,城区蕉溪河、澄清河正发生显著变化:昔日浑浊的河流正日益清澈,垃圾遍地的河坡也被整齐的拦河坝、秀美的树木和景观取代。
焕发新颜成为城市名片
2月11日,春节前,开江县城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民热切关注的“两河”治理工程顺利竣工,竣工典礼现场人潮涌动。几十艘游船缓缓从龙港码头驶入河面,市民们争先恐后上船体验“两河”游的乐趣。过去避而远之的“两河”,现在成为了开江县城市民最值得骄傲的“城市名片”。
“以前这边因为环境脏、乱、差,生意不景气,当时想把门市低价转租出去,也没人愿意租。现在‘两河’环境治理好了,生意也跟着火了。”蕉溪河畔“滨河人家”酒楼的杨老板看着店内爆满的客人掩不住满心欢喜。
“‘两河’治理盘活了河道两岸的大片土地,周边的民房、门市、土地都跟着增值。老县委办公区一块面积7亩的土地以前标价550万元无人问津,治理完工后,这块地卖了1460万元。”县国土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晚饭后,夜幕下的“两河”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市民们三五成群,相约到“两河”边散步游玩。人群中时常会看到志愿者时而俯身拾起地上的垃圾。“现在一看到塑料袋、包装纸,就自觉地去捡,干净整洁的‘两河’环境来之不易,大家都习惯了用自发的行动来尽一份力。”家住澄清河边已年过花甲的张德福大爷时常带着孙子来做志愿者。
漫步在“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两河”岸边,微泛的河风清新宜人,拂动的翠绿沁人心脾。据了解,开江县正邀请知名文化界人士为提升“两河”文化氛围出谋划策,一条富含文化气息的“两河”景观带,将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本报记者 余泳忠 孙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