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老刘,实感意外。那天我去拜访亲戚,亲戚的新家在城村结合地带,几栋新楼房不规则地摆着,道路还未硬化,准备作花台的地方堆着泥土,上面扔满垃圾。一切很新又很乱。我一边走,一边打电话询问,走走停停,无意中就遇上了老刘。
他正从一栋楼的梯间走出来,肩上挑着箩筐,黑色的双手拽住箩筐绳。他一见我,就先笑了,脸上的煤灰挡不住他的笑容。他一口叫出我的名字,我也高兴地说道,刘师傅,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几年未见,突然相遇,倍感亲切,我们就那样相互站着聊起来。
六七年前,老刘家和我们家同在一个巷子里租房,隔壁而住。那时,他和他的老婆推着一辆三轮车,每日里不分早晚,为附近的食店、住户送煤球。他有两个孩子,男孩读初中,女孩读小学。我在巷子里居住两年,他给我的印象,除了黑手黑脸不停地忙碌,便只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教育孩子。
由于每天忙于送煤球,没时间管理孩子,他那读初中的儿子受同学影响,突然一段时间迷上进网吧、打游戏,出现逃课和不按时回家的现象,荒废了学业。
那两年,网络普及率不高,全民谈网色变,一时之间,巷子里的人们都在议论这个不听话的娃,眼看着老刘两口儿浑身上下沾满煤灰没日没夜地挣钱,娃儿却不走正路,无不摇头叹息,把眼光聚到老刘身上,看他如何处理。
没有出现想像中的打骂声,人们以为老刘只会送那黑圆带孔的煤球,不会管教孩子,只能让孩子放任自流,却在一个周末,人们看见了那孩子花着脸,跟在三轮车后,四处送煤球的一幕。孩子稚嫩的小脸和双手沾着煤灰,黑黑的,低着头垒着煤球,引得路人观看,有人交头接耳询问这个送煤球的“童工”,老刘的老主顾们也忍不住责怪老刘,咋让孩子做这活?
凡是有人询问,老刘就脸朝着询问的人,斜眼看孩子,重复他那句话,“人就像煤球,不烧,它永远是黑色,没用!一烧,就变红,就有用了。”老刘从不当着外人的面责怪孩子,不提他是因为贪玩、打游戏、不安心读书才被赶出来送煤球。孩子听见有人问,便低了头,路人似乎听懂几分,但又不知其然,只是摇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一个小男孩跟着三轮车送煤球的情景便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老刘让孩子送煤球及他那句“精典”的“人就像煤球”的话,便成了周围住户教育孩子的样板,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后来,城市的发展,高楼如雨后春笋,挤掉了猪肠般的石板小巷子,我们就分开了。没想离别几年,在这里不期而遇。几年不见,老刘真的老了,布满煤灰的脸看上去更黑了。我们相互询问着搬走后的情境,我的话题自然落到他的孩子身上。
老刘高兴着说,男孩已在北京读大二,女孩在市里读重点高中,都很好。从老刘的话语和表情中,看得出他对孩子的满意。后来话题又说到他的生意上,老刘摇摇头说,就只剩下城边一些住户使用这煤球,生意大不如以前。我们又闲聊了几句,就相互道别了。
老刘把担子放入路边的三轮车里,身子一起一伏地蹬着车离开了。看着他的背影,我在心里默想,他这个“煤球”,终于把黑色燃烧成红色,让孩子成才,这对他来讲,也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 李佳君(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