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风吹石头滚下壑,一遇大雨现岩壳”这是“长治工程”实施前宣汉县黄金槽小流域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如今,当我们再次来到黄金槽小流域的时候,听到了另一首歌谣:“层层梯田披绿装,果满枝头瓜飘香,粮食满仓鱼满塘,水碧山青好风光”,不同的歌谣反映了黄金槽小流域群众不同时期的心声和感受,更见证了该县“长治”工程建设的风雨历程和突出成就。
“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宣汉县针对不同治理区的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注重“六个结合”,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还草还果工程、与文明新村建设、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田、与庭院生态工程和生态农业观光工程相结合。经过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自1990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以来,20年间先后对三溪沟、白咀溪、东洋溪、黄金槽、周桥等41条小流域进行了山、水、田、林、路、园,沟、凼、池、渠、堰综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9.6平方公里,其中完成坡改梯6245.99公顷,营造水保林23704.32公顷,栽植经济果木林8528.33公顷,种草286.66公顷,实施封禁治理31757.32公顷,推行保土耕作9457.32公顷,整修塘堰108座,修建蓄水池3450口,修灌排沟渠859.26公里,修建沉沙凼94918个,共移动土石方2964.16万立方米,总投劳2271.51万个,完成总投资17429.02万元。
“长治工程”还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土地产出增长率达55%,种植业商品率达60%。特别是坡耕地改造建成的梯地,田面平整,土层较厚,地块连片,适于耕作,有利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推广。“三跑土”(跑水、跑土、跑肥)变成了“三保土”,土壤肥力比治理前提高70%,并且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延长了耕地保墒时间,抗旱能力不断增强,改梯后的土地抗旱时间比改梯前增加4-9天。
“长治”工程综合治理给治理区群众带来了实惠。治理区人均产粮和人均纯收入都较治理前大大提高。在开展综合治理的41条小流域中,基本消灭了贫困,有95%以上的群众越温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涌现了一大批科技专业户、一大批致富能手。经治理,黄金槽小流域内的黄金槽村、周桥村,三溪沟下段的双庙村、瓦窑村、石柱村,君塘河小流域的团山村等近20个村建成了宣汉县的小康示范村、文明新村。(黄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