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面对经济总量偏小、区域竞争激烈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三重挑战,万源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发展实力,助力爬坡上行,抢占县域经济发展制高点,打造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
打响生态工业品牌。以优势资源转化为主线,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建设川陕渝结合部建材冶金基地和天然气产业基地。一是观念先行,选择引资。精心筛选以农产品加工、生物能源开发、矿产综合利用等为主的招商引资项目,促进低污染、低消耗产业经济的形成;二是落实规划,重点帮扶。落实《万源市工业布局规划》,建好工业集中园区,打造煤-电-冶金-建材循环产业链,着力建设川陕渝结合部建材冶金基地;三是突出“龙头”,激励引导。以产品换代升级和节能降耗为技改贴息及奖励重点,引导贵华洗煤、福鑫冶炼、拓兴铸造、大巴山悬窑水泥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推行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
打响“富硒”农业品牌。利用得天独厚的大巴山农副产品资源和“全省唯一天然富硒区”优势,做响富硒品牌农业,做大富硒特色产业。一是打造产品基地。全力推进旧院黑鸡、富硒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富硒特色农产品开发,目前已发展种植基地近20万亩,建成“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两个;加快26个“一乡一业”特色乡镇和“一村一品”特色村建设,创建富有活力和后劲十足的示范片和示范带,强力打造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基地;二是扩大产业规模。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规范土地流转,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化进程;三是实现品牌升级。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加快品种引进、改良与推广,相继完成“万源富硒茶”、“万源马铃薯”、“旧院黑鸡”、“万源板角山羊”等品牌的地理标志认定和原产地商标注册,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品牌优化升级;四是完善流通体系。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布局;规划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通过加工、包装,提升农产品价值;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强产品竞争力;以大企业为依托,利用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市场地位,开拓国内和国际农产品市场。
打响山水文化品牌。立足纳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八台山、4A级旅游景区龙潭河等旅游精品资源,打造川陕渝结合部文化旅游中心和环秦巴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一是定位山水文化主题。把八台云海、花萼烟雨、龙潭秀色、烟霞风情、摩崖造像、茶马古道等自然人文景观,定位为“山水风光、红军文化、三国文化、民俗风情”四大旅游品牌,全方位打造“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旅游主题形象。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用规划打造精品,用精品塑造形象”发展思路,相继完成总体及重点景区规划8个;万源大酒店、仁和紫金大酒店四星级创建已接近尾声;完成重点景区公路硬化、景点维修、河段疏浚、餐饮网点建设等。三是开展旅游文化活动。近几来,相继举办“天然富硒茶文化节”、“红色旅游节”、“大巴山漂流节”、“大巴山旅游节”等重大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吸引外地游客近4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响川陕门户品牌。充分利用万源地处川陕渝三省市区域结合部,具有依托成渝、联动秦巴的显著区位优势,明确“打造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一是扎实做好规划。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高端定位,扬长避短,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夯实川陕渝结合部“黄金口岸”的发展基础。二是构建交通枢纽。三是做旺秦巴商贸。以官渡物流园区、鑫朗能源储运中心为依托,构建以大型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与特色农产品交易、工业日用品批发等专业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全力建设川陕渝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
(张德涛 李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