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用10年的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建议经媒体披露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议,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繁简之争”。是否应该废简复繁,对于这个问题,在达州,人们对此同样颇有许多争议。
“繁简之争”由来已久
其实,汉字的繁简之争并非新话题。简化字自推出伊始,便始终伴随着争议,而潘庆林也不是第一个提出“废除简体字”建议的人。
据3月22日南方都市报刊载的《用简体,还是用繁体?历史上一直是个问题》文章报道,2008年3月2日,《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王干以《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为题写了篇博客,并在此后相继贴出《简化字是资源匮乏的产物》、《简化字是“山寨版”汉字》等博文,抛出废除简化字的观点。事实上,早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就曾发出了“振兴繁体字”的声音,联名提交了一份《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今年2月,季羡林和王立群两位文化届名人就繁体字好还是简体字好是各持己见,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对简体字存废的激烈争议。
对于这场由来已久的繁简之争,有人大声叫好,认为恢复繁体字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让中华民族更有凝聚力,恨不得将所有简体字统统扫进垃圾堆。也有人严词痛斥,认为因繁就简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废除简体字等于社会倒退,有违文化发展潮流,甚至有网友戏问:怎么不恢复使用甲骨文?
90后:繁体字很帅很酷
近日,记者采访了达州几家中学的部分学生后发现,繁体字早已进入中学生们的网络生活。很多90后偏爱在网上用繁体字聊QQ、写博客,至少有一半的同学还曾经发送和收到过用繁体字编写的短信。
除了一些为吸引港、澳、台的网友而开通简、繁两种版本的文学网站外,在许多非主流和面对90后年轻人的网站上,都提供了“简体繁体转换”的功能,甚至还有人编写了能写出繁体字的输入法来。就在不久前,网络上还兴起了一股“竖排古文风”,既通过转换器,将写好的简体字转换成竖排的繁体字,然后再发表在论坛上或自己的博客里。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流行根本无法代表什么。采访中,一部分同学坦言,除了网络和一些古典小说,大家基本上无法接触繁体字,同学们使用的繁体字也都是通过电脑输入或手机输入的,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一段话里使用少量的繁体字,主要还是追求新潮和时髦,并不清楚这些字的写法和含义,只是单纯地认为繁体字很帅很酷。
是繁是简,达州人怎么看
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文字。是用繁体字还是用简体字,是和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大事。到底是否应“废简复繁”?复兴繁体字又该复兴到何程度?记者随后又采访了不同身份的市民,听听他们对繁简之争的意见。
在谈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孰是孰非时,我市著名书法家马俊华认为,应该客观地去考虑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使用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文字简化改革已经过去近60年,当前简体字已经具备条件与国际接轨。现在的电脑输入法可以做到同时输入简体字和繁体字,两者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可不必非要弄到你死我活,简体字和繁体字完全可以并行。马俊华说,就好比写毛笔字时需要用到繁体字,而一般的交流还是使用简体字,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识繁用简。
国家一级作家、四川文理学院兼职教授宋小武则认为,简体字和繁体字各有优缺点,(紧转第四版)
有人想炒作 有人很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