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年轻的父母迫于生计双双外出打工,留下年仅10岁的刘玉兰和6岁的妹妹刘玉琴住在万源市竹峪镇上的出租屋里,从此姐妹俩相依为命。可是打工不久,母亲得了怪病精神失常,走失5年杳无音信,父亲为此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并欠下了一大笔债务后回到了出租屋。从此,姐妹俩和父亲靠政府救济和一些好心人的帮助过日子。
2008年1月16日,刘玉琴姐妹俩的不幸遭遇和生活困境经《达州日报·生活周刊》报道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心人的帮助。达州日报社为刘玉琴同学捐款5300元;《四川日报》驻达州分社社长杨克勤捐款700元;万源市民政局局长赵以召得悉情况后捐款500元,并承诺刘玉琴同学初中毕业后民政局将把她送往民政学校就读,享受国家相关惠民政策。
刘玉琴姐妹俩所得善款,一部分给重病的父亲治病外,另一部分由班主任老师代管用于其学习和生活。随后,竹峪镇中心校校长陈文勇多次前往其居住的出租屋看望了刘玉琴的父亲,并赠送了慰问品。还将刘玉琴从星期一至星期五安排在学校食宿。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刘玉琴的父亲被送到市里的精神疾病医院医治。
2008年6月,即将初中毕业的刘玉兰,面对家不像家的现状,含泪告别了现就读于竹峪镇中心小学校五年级二班的妹妹刘玉琴,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就这样妈妈、爸爸、姐姐先后离开她。离开亲人的刘玉琴,生活更加困难了,在校期间,一切可以依靠学校,但是到了放假时,她就成了一个吃百家饭、喝百家水的孤儿……就这样一直熬到2008年9月,在党委、政府和学校的关心下,刘玉琴有了新家——竹峪镇敬老院。
据陈校长介绍,上课期间,刘玉琴食宿可以由学样负责,放假后食宿由当地敬老院负责。在敬老院里有三个女炊事员,假期就同她们同吃同住,这样彻底解决了刘玉琴生活问题。
目前,刘玉琴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快乐、幸福地学习和生活着,如同阳光惠泽下的小草一样茁壮成长。虽然她家穷,但是志不穷。老师们提起刘玉琴,个个翘起大拇指,不仅因为她自强不息,成绩优秀,更因为她有一颗友爱、热情的心。在敬老院的时候,她用空闲时间帮工作人员打扫清洁、照顾老人,当老人生病了,有时她一照顾就是一个通宵。近年来,她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
·张永国 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