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源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第二届红色文化活动月活动启动仪式”中,我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的有关资料上看见一个熟悉的将军名字:王近山。资料显示,王近山将军曾参加万源保卫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关于王近山将军在万源保卫战中的详尽战史,我暂时没有查阅到。但是,据从北京来的一位老红军介绍,王近山将军就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主要原型,李云龙的许多经历正是王近山将军的真实写照。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桃花乡一个穷苦人家,9岁就为地主放牛,13岁当长工。十五岁改名加入红军,十六岁时就因为英勇善战升任连长,十七岁任团长,二十岁任师长,在战场上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1933年秋,时任红28团团长的王近山随红四方面军入川。在迎击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中,王近山提刀挎枪冲锋在一线。在川陕根据地的一次反围剿中,28团遭遇有名的“傻儿师长”范绍增部,两军竟在同一山头宿营,由于战事频繁,部队疲劳过度,双方的警戒哨都睡着了。王近山半夜醒来发现这一情况后,大喊一声:“同志们,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抓俘虏啊。”睡梦中的士兵乱打,全歼该旅,活捉旅长郭勋奇。这一仗成为红四方面军反围剿的一大亮点。王近山时年19岁。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又在江油和川军展开恶战,一股敌军突然突破红军防守阵地,向其阵地纵深挺进。军长许世友连忙投入作为预备队的28团发起反冲锋。王近山接到命令后,带领人马扛着大旗、端着刺刀向敌人冲去。弹雨中,王近山胸部中弹,当即陷入昏迷状态,被抬下阵地,部队士气受到影响。总指挥徐向前见状,提着手枪冲了上去,边冲边高声呼喊着爱将的名字:“王近山!王近山!”王近山很快被主帅的呼声唤醒,当发现自己不在红旗身边,当即命令战士把他抬回红旗下,重新指挥战斗,直到头部被一颗子弹击中,才昏倒在徐总指挥身边。
他的这种身先士卒、敢打硬仗的英雄风采一直伴随他走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党和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王近山曾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1955年,刚刚不惑之年的他又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然而,正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带给他成功和荣誉的出生入死养成的不屈不挠的个性,也让他跌进了人生的低谷:他执意要和结发妻子韩岫岩离婚,因而受到了中央严厉的处分。
王近山和韩岫岩是在抗日战争中结婚的,他们的结合,有着非同一般的婚姻基础,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一对神仙伴侣。那时候,韩岫岩是八路军医院的护士,是有名的院花。而且,她一家12口人都参加了八路军,还为医院驮来了许多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半个医院。这样光荣的背景,加上“院花”之誉,使韩岫岩在当时很有名气。
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的王近山在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经过韩岫岩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很快得到康复,两人因此相识。一同住院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是王近山的老乡,从中牵线搭桥,成就了他们的婚姻。经过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应该说他们夫妇感情相当深厚。然而,他们的生活中却出现了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不是别人,她就是韩岫岩的亲妹妹、王近山的小姨子。
1949年秋季,王近山随刘、邓大军进大西南剿匪,而他的这位小姨子在重庆一所大学读书。作为3兵团副司令员兼12军军长和政委的王近山经常应邀到一些大学演讲,他幽默的谈吐和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他顿时成为女大学生们的偶像,特别是他的小姨子更是对他如痴如狂。
此事惊动了上级机关,兵团部下令调查。后因朝鲜战争爆发,王近山带领12军入朝,暂时摆脱了尴尬局面。
从朝鲜归国后,王近山在荣获中将军衔和北京军区副司令职务的同时,和小姨子旧情复发而不能自拔,终于让已经担任海军医院副院长的韩岫岩忍无可忍,给党中央写了封反映王近山“资产阶级生活”的信,希望通过组织来挽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至此,王近山的家庭风波引起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注意。
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组织上先是以劝解为主。但王近山非常倔强,一不做二不休的递交了离婚申请。
老政委邓小平苦口婆心相劝,无效;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做工作,没用。
王近山得到最后通牒:“收回离婚报告就算了,否则,开除党籍、军籍!”
前来劝解的老部下们几乎要给老首长跪下:“王司令,我们都希望在你手下再打胜仗,你就承认你不离婚,行吗?你哪怕等形势缓和一点再离,也行!”
但王近山却铁了心:“我王近山明人不做暗事,组织要怎么处理我都接受。”
毛泽东火了,专门指示刘少奇主持“铡美案”,杀一儆百。
1964年,王近山被罢官削职:开除党籍、从中将降为大校待遇,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公安部副部长降为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副场长,分管园艺,负责上千亩苹果园的种植、养护和销售 。
受到处分并不要紧,最让王近山难以承受的是,他的小姨子由于受不了非议,最终退出和姐姐的竞争,无声无息离开了他。
此时的一代战将王近山,可以说是众叛亲离。他的子女对他充满了怨恨,都站到了妈妈那边,没一个人愿意和他去河南。
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收拾行李准备孤身去河南的时候,一个曾在他家做过公务员其实也就是保姆的名叫黄慎荣的姑娘愿意和他一起去河南。黄慎荣说:“首长,只要你不嫌弃我,我就跟你一辈子,照顾你一辈子。”
黄慎荣后来成了与王近山患难与共的第二任妻子。
多年以后,由于许世友向毛主席说情,王近山得以出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1969年7月深夜,一列从郑州开来的火车停在南京火车站,从一节硬座车厢里走出一对老夫少妻:王近山一手拎着只破皮箱,一手拎着几只咯咯叫的老母鸡;黄慎荣一手抱着孩子,胳膊上还挎着只装满鸡蛋的篮子。
前来迎接他的,是他的老部下:著名的三“剑客”。他们分别是:原6纵16旅旅长尤太忠(后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7旅旅长李德生(后任北京军区司令、沈阳军区司令、总政治部主任)、18旅旅长肖永银(后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
在这种场景下旧友重逢,将军们恍如隔世,惟有抱头痛哭。
到了南京军区以后,在肖永银的直接安排下,王近山终于恢复了党籍,又正式走马上任副参谋长,主管作战和战备。
文革期间,在许世友和肖永银两位战友的庇护下,王近山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
1974年11月,王近山将军被检查出患了胃癌。1978年初病情恶化,韩岫岩从北京赶来想看望他时,表示愿意为他康复出一份力气,但王近山至死不愿再见发妻一面。
1978年5月10日,将星殒落,一代名将与世长辞……将军在临死前,经常从嘴里冒出冲、杀的字眼,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儿子王少锋就对他说:“爸,李德生上去了”、“爸,尤太忠上去了”、“肖永银上去了”,将军的情绪马上就平静下来了。
□靳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