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六秋/文 杨东/图
2008年(农历戊子年)深秋,为了追踪远古将士扬鞭挥戈的足迹,探寻那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慨,笔者再次登临三国八濛山古战场。这和发生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那个农历戊子年已整整相隔了一千八百年,屈指一算已有三十个六十花甲的轮回。
三国八濛山古战场位于古宕渠县今四川渠县境内,在今县城东北方约三公里处。渠江在这里从南转向北绕山一周转了一百八十度,前面形成了一个约三平方公里大小的葫芦形坝,名叫沿渡坝,坝里绿野平畴,一片良田,可屯兵集粮。坝的三面都是渠江水,利于设防。八濛山扼守在通往陆路的瓶颈上,渠江从两边拥着八濛山主峰,主峰的左右两侧山势陡峭,从上能俯看江水奔流。八濛山古战场主峰的海拔并不高,只有几百米,因前后有起伏连绵烟雾袅绕的八座山丘而得名。至今依然可见整个半岛形险要地势,八濛山上山路陡险,最窄处仅容一人一骑。从下往上看,山险林密,景致奇特;从上往下看,悬崖峭壁,惊心动魄。
说到三国,人们往往会想到《三国演义》,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和诸葛亮、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
说到三国古战场,人们会想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转折性战役。其实,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不息的年代里,广袤的华夏土地上,上演了多少的刀戈相见、血流成河的惨烈厮杀,杀人如麻、尸横遍野的大小战役和古战场何止千个。八濛山战役在三国战乱中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
如果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曹魏政权统一北方的基础,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那么公元215年的八濛山之战,蜀汉政权的张飞以少胜多打败曹魏政权的张郃,使曹魏的军队几十年不敢轻易再进入巴蜀,三权鼎立的局面才得以更加巩固。
登上八濛山古战场点将台的最高处,迎风伫立,放眼眺望,思绪似乎又穿越了千年时空。真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所不同的是,张飞打了胜仗后,在八濛山留下了“张飞立马铭”。再翻阅《三国志》等史书,让我们相信了这段历史的真实。
赤壁之战后七年,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派曹洪、张郃等进军汉中,汉中张鲁投降。张郃受命又继续进军巴西郡,即今四川阆中,刘备命巴西郡守张飞迎战。宕渠县原隶属巴西郡,但公元215年宕渠邑侯归降张鲁后降了曹操。三国历史上,蜀汉张飞和曹魏张郃在八濛山一带相持数日的一场恶战,八濛山是主战场,张飞以少胜多打败张郃。然后才有刘备命张飞等乘胜追击,攻占汉中后刘备当上汉中王的事。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年,张郃自汉中进军宕渠之濛头宕石,与张桓侯相拒五十余日,桓侯率精兵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道狭,前后不得救,桓侯遂破,邑土乃安。
张桓侯即张飞,濛山荡石即今天渠县境内的八濛山和附近相连的几座山寨和隘口当时的名字。张飞在与张郃相持多日兵力又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得胜,非常自豪,于是用兵器丈八蛇矛在八濛山石壁上凿两行隶书:“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后世传诵此岩为“八濛摩崖”,又叫“张飞立马铭”。云阳建张飞庙时曾从渠县拓去,阆中张飞庙又从云阳拓去,由于转拓和复制,字迹远不如原碑苍劲优美。笔者到云阳张飞庙和阆中张飞庙都细细品读过“八濛张飞立马铭”,但在八濛山原址却难找字碑,早已壁裂字毁,只剩下乱石残崖。八濛山上的桓侯庙也被拆,拓铭文的桓侯碑在“文革”中被人打碎埋于地下,这不禁让人心生惆怅和失落。
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经历不了也看不完世间所有的精彩。翻阅千年历史也许只要须矣,但要经历千年时空任何人都办不到。找不到一个古人来问个究竟,后世只能从这一山一水中,从这些石刻碑记中来描画和回味当时的情景。八濛山及附近的原住民大多死于战乱或迁往他乡,拜问了附近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有的还能从先辈的流传中讲出张飞杀张郃的精彩故事,但大多都是“湖广填川”者的后代。
八濛山之战的两个中心人物——张飞和张郃,张飞是东汉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张郃是今河北任丘人。照理说,他俩不同宗也同乡,但各为其主,兵戈相向。这种战争是争夺统治地位并给老百姓却带来了深重灾难的权力之争,还不能用一句正义和非正义战争来界定。
凭吊八濛三国古战场,看绝壁岩石突兀,望江岸乱石成山。真能感受苏轼观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丽;可体会曹操“东临碣石,以观苍海”的心情;会想到杜甫对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遗憾。那一代军师诸葛亮,被喻为天下奇才,能洞明天下事理,有雄才大略,被三顾茅庐请出山之后,忠实于刘备、鼎力兴复汉室,处处显现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睿智和远见卓识,被尊为千古“智绝”。
凭吊八濛三国古战场,望山上松柏林立,看山下绿荫如盖。会联想到东汉末被称为蛮邑之地的南方,在宕渠八濛山一带古木参天、田地荒芜、百姓逃离家园的场景。士兵们挖山石、修营寨、搭浮桥,只为生死决战。还想到曹操被小说描写成了奸贼、枭雄,但他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虽“挟天子而令诸侯”,却至死不称帝。至于袁绍、刘表、刘璋、张鲁等都只是过眼的风云人物。
环绕八濛山一周,看江水奔腾,听林声阵阵,寻觅那些古战壕和上山古道,浴血将士的身影似乎就在眼前。八濛山的几座山峰和隘口,应是古来兵家屯兵积粮的好地方。上面的山峰攻防兼备,下面的渠江可运输、可设险阻击,特别是三座主峰,山势陡峭、壁立千仞,下面又是江水,即使上面无滚石擂木、无军人把守,徒手向上攀越也是困难的。当然,为了增加其险要,当年把守的军士还进行了人工挖掘,使一周的山崖更加险峻。至今还能看出当年人工挖山痕迹,所以当地许多老百姓至今还会称八濛山为“挖陡山”。
江山不变,人世沧桑,岁月可以冲淡一切,却冲不走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