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林肯(1809.2.12.-1865.4.15.),一个以解放黑奴而名垂青史的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叹服的伟人。他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人生的自信。我们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窥见其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自立自强精神。
1809年,出生在寂静的荒野上的一座孤独的小木屋里——美国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1816年,7岁,全家被赶出居住地,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茫茫荒野,找到一个窝棚。1818年,9岁,年仅34岁的母亲不幸去世。1826年,17岁,已经什么农活都能干了,经常帮人打零工。1827年,18岁,自己制作了一艘摆渡船。1831年,22岁,经商失败。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想进法学院学法律,但进不去。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年底破产;接下来花了16年,才把这笔债还清。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竟然赢了。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因此心也碎了。1836年,27岁,精神几乎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许多人认为他不可能再站起来了。1838年,29岁,努力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1840年,31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落选了。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1849年,40岁,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被拒绝了。1854年,45岁,竞选参议员,落选了。1856年,47岁,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未成。1858年,49岁,再度竞选参议员,再度落选。1860年,51岁,当选美国总统。
他对自己的总结是:“家境贫寒,母亲早亡,孤苦奋斗,厄运不断。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十一次竞选八次失败。为此也曾经心碎过、痛苦过、崩溃过。有好多次,都绝望之极,担心自己会不会再爬起来。”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虽有过心碎,但依然火热;虽有过痛苦,但依然镇定;虽有过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对付屡战屡败的最好办法,就是屡败屡战、永不放弃。”
革命导师马克思高度评价林肯说: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至高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林肯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写写划划,练习写字。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玉米饼子,一边津津有味地读着书。晚上,他常在昏暗的小油灯下读书直到深夜。长大后,他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无论干什么,都始终没有忘记学习。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还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这些,为他以后的从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肯的坚强与自信,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苏学(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