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一看这个标题,是否觉得像在说施用什么刑法,其实笔者是想借用“人树捆绑”的方式,来加强植树后的管理,保证我们植树的成活率。
笔者也是农村长大的,由于居住大山以山为伴,从小就养成了爱植树的兴趣,每年的春节农闲时节,就在自家承包林里栽植杉木、松树和果木之类树苗,到如今这些树木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不时回趟老家,总爱在自家的林子里转转,微风吹拂松涛阵阵,总觉得当年栽植的树木在点头微笑迎接主人的归来,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常想,为什么当年植下的树成活率就那么高呢?关键还是植树的主人是一心想要把树苗栽成活。除了选择健壮的苗子外,注重挖植的树窝较大,培植的壤土较多,栽下后还要浇水等等。平时管护更为严格,不时去看看苗子成活没有,看看牛羊践踏没有,如果没有成活就马上补栽,这样基本做到了栽植一株成活一株。
联想到如今我们开展的植树活动,大家每年都在植树,每年都不见上年栽植的树苗,认真分析,原因多样。关键还是条块分割严重,大家没有形成一心把树栽好和管好的观念。林业部门先是从较远的地方购买回苗子,然后进行栽植点的规划,将每块地块又划分到每个单位负责栽植,栽植的质量也没有深究,过后的管护更是形成了纸上谈兵,这样就导致了“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状况。既花费了财力,又浪费了人力,还没有让该治理的地块得到治理。
依笔者之见,干脆来个“人树捆绑”的方式,把要植的树划分到每个单位的人头上,从选苗、栽植到管护的几个阶段都落实到个人,来个彻彻底底地解决“种树不见树”的矛盾。首先是合理规划地块。林业部门要把适宜栽种的地块和适宜栽种的树木进行科学的规划,不能因为是领导指示而栽植不该栽植的树种,或者把松木种植地方规划栽种成杉木,科学规划是为后步的“人树捆绑”打好基础。其次提高种植质量。林业部门要现场传授种植技术,从选苗、打窝、培土、浇水和管护等环节加强现场示范培训。再次是搞好相关制度的建立。把种植的树落实到人,保证当年成活的基础上,加强平时的管理,做到3至5年小树长大后才能验收合格。
虽然笔者建议好象十分笨拙,在实际操作之中也非常烦琐,但是要为我们的植树活动收到效果,那还得采取这样的“笨拙”办法才能解决栽树不见树的矛盾。只要我们考核严格,种管到位,我就不信我们栽种的树木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刘代刚(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