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3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达州传媒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09年2月1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挑战国际数学难题痴心不改
——记达县中学数学教师李中平
李中平(右二)和同事一起研究教学问题。
李中平正在演算数学难题。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却敢置疑国际数学权威,提出疑问,进行论证,潜心研究数载仍痴心不改,著述甚丰,社会反响强烈,被人称为是“达州数学奇才”。

  2002年,他凭研著的《哥德巴赫猜想揭谜》一书获邀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宣读论文;2003年,他凭自己长达13000字的论文《角谷猜想及其证明》,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2007年,他又用数学方法破解了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四色问题,并于2008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五本数学科普读物《四色问题揭谜》。

  他是谁?他就是达县中学数学教师李中平。

  挑战歌德巴赫猜想 名噪一时

  2009年1月1日,记者见到头发逐渐变白的李中平时,他正呆在家中伏案演算数学难题。

  这是一个简陋的家,摆设非常简朴,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两个书架、一个旧彩电、一张旧的席梦思床成了全部家当。书房内有一架小床,小床里的棉被薄薄的,棉被的外套用了多年,已翻白。李中平的妻子卫其淑告诉记者,她在一所农村学校教书,每周周末才回家,平时只有李中平一人在家。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拮据,妻子却一直对痴迷破解数学难题、对生活要求极低的丈夫没有任何怨言。达县中学副校长李月全告诉记者,生活中的李中平夫妇是一对热心人,经常为学习上有困难的校内外学生讲题,几十年来没有收过一分钱。

  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一位“不太适应社会,但社会太需要他”(四川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委鲁云波语)的人,却在2002年成了达州的“知名人物”。因挑战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哥德巴赫猜想揭谜》一书,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不小轰动,应邀出席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2002年12月,达州日报、达州晚报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这一惊人消息。之后,省内外不少学校和李中平联系,希望聘请他到校任教,均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达县中学需要他,达县中学的学生需要他,他离不开工作了多年的这块热土。

  少年时代 历经磨难想读书

  1954年,李中平出生在达县大滩乡赵拱桥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他上有三个哥姐,下有两个弟妹,家庭负担沉重。1957年,李中平的父亲因为写大字报批评大跃进的浮夸风,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直到1960年病逝。

  因家庭接连发生不幸,李中平直到7岁多才到大滩乡中心小学读一年级。由于离学校很远,中午没时间回家吃饭,李中平常常是饿着肚子上学。尽管如此,他的成绩却一直很好,每次考试总是全校前几名,班上第一名。1966年8月,李中平小学毕业考初中,数学得了100分,语文99.5分,卷子被送到县文化馆展览,在当地传为美谈。可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却因父亲的历史问题,当时的达县第一中学和达县麻柳中学都没有收他。当年10月,麻柳中学办耕读班,仍然未录取他。小小年纪的李中平只得回乡,与母亲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劳动之余就翻来覆去看自己上学时的课本,抄爷爷留下的一本厚厚的《李氏宗祖(陇西)家谱》。

  1969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公社兴办初级中学,李中平又去报名读初中。1971年春,麻柳区中学高72级招生,经大队推荐,李中平想跳过初中直进高中,因父亲的历史问题未能如愿。1972年1月,李中平初中毕业后,学校把他作为第一名推荐给麻柳中学高73级,结果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失败,他只好回家与犁头、铁耙、锄头、粪桶为伴,栽秧挞谷样样都能干。

  1973年3月,公社党委、革委会决定让他到农机站当现金保管员,兼管开拖拉机、抽水、打米、磨面,他样样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1973年7月,农机站推荐他上工农兵大学,因政审关没过被取消。第二年,大队和农机站再次推荐他读大学,公社革委会又以安排了工作为由,使他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

  打倒“四人帮”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终于给品学兼优的李中平带来了希望。1977年12月,他连报四所省级中专都因父亲历史问题未被录取,但他没有气馁。1978年4月,24岁的李中平被达县师范学校补录,并转到宣汉师范学校就读。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多次沉重的打击后,李中平终于凭借他百折不挠的精神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1980年3月,李中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达县大滩乡任教。1995年,因教学业绩突出,被达县中学聘用至今。

  三尺讲台 甘洒热血无怨无悔

  达县中学副校长李月全告诉记者,李中平深受学校师生爱戴。在领导眼里,李中平是一个踏踏实实工作的好老师,他热爱学校,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却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在老师眼里,李中平是一个好同事,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却从不以长者自居,谦和待人,经常主动帮助他人;在学生眼里,李中平是一个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人物,他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一些看似深奥的数学问题简单起来。目前,他担任了高一(2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该班学生普遍表示,李老师的数学课容易听懂,他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独到的见解,常常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学校教科室主任何渊告诉记者,李中平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学校校本课题研究和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针对教材中的难点和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李中平经常组织本校教师创造性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解决达县中学青年教师培训问题,促进了该校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目前,李中平还担负了学校教学业务杂志《教改论坛》的编辑工作,为他人作嫁衣裳。

  同事庞勇对李中平十分崇拜。他认为李中平之所以在教学中出类拔萃,这全得益于他善于在教学中发现、思考和研究问题,总结出学好数学的一些规律,教会学生用更简便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如他曾公开发表的《相似三角形公共边与共线边的关系》、《再谈相似三角形的共线边定理》、《用“零值法”解方程》、《分苹果问题》等,都是学生在学数学过程中难掌握的一些问题。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收集、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明白了过去一些看似难懂的数学问题,其实可以如此简单地进行解决。

  庞老师说,李老师喜欢看书,但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看得特别细致,更重要的是他喜欢带着疑问去看书,从中琢磨一些东西。为此,他发现了教材中的许多错误。如一本数学教参书上竟然有温度与体积相乘的试题,解法是错误的。2000年,他发现人教版三年级初中《代数》教科书中,已把“0”定义为自然数,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按旧教材说“0”不是自然数,还有一些求半圆的面积和周长的错误题。于是,他相继撰写了《温度与体积的乘积有何意义》、《半圆没有周长和面积》、《我在初二教二次函数最大值的尝试》等文章,发表在《中小学教学》等杂志上,在教师中引起较大反响。

  因教学成绩突出,李中平先后3次被省、市、县表彰为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1991年第七个教师节,他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殊荣。

  科学有险阻 只要肯攀登

  谈及学术研究,李中平认为,科学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伪造;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样说也这样做,十年如一日,李中平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求,一门心思研究学问。他的妻子卫其淑说,李中平是一个很倔强的人,只要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攻克了一个数学难题,他又想攻克另一个数学难题,研究数学问题有瘾,真拿他没办法。

  记者和李中平聊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经历,不禁对他敬畏未知、敬畏生命的精神所感动。

  2000年7月,他在达县教育学院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时,在一天的数学演算期间,一个规律突然闪现在他头脑,就是把奇数素数减去“1”后的差折半,得到的一组新数中,再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在这些运算中隐藏着规律。后来,李中平给它命名为“双基公理”。

  2000年8月,他数次到重庆等地的图书馆去查阅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书籍,并就相关问题向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的专家学者请教。与此同时,他运用初等数学论知识,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哥德巴赫猜想命题进行了大量的数学实验和计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量的反复演算中,他发现了“双基公理”,并发现利用“双基公理”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1+1和哥德巴赫猜想1+1+1两部分。李中平在《哥德巴赫猜想揭谜》一书中提出了:虽然陈景润证明的命题1+2不是哥德巴赫猜想,他本人在他的著作《哥德巴赫猜想》中说:“命题1+2是哥德巴赫问题,不是哥德巴赫猜想”,但是,陈景润已经摘取了一颗数学的明珠,他和100多年来一大批数学家研究哥德巴赫问题……,1+7,1+6,……,1+3,1+2,陈景润走到了证明哥德巴赫问题的顶峰。

  这令他欣喜若狂,一向办事利索的他迅速展开纸和笔,将他的这一重大“发现”写下来。2000年8月、9月,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一本命名为《哥德巴赫猜想揭谜》的书籍不声不响地写了出来。为了让这部书更完善,他利用休息时间17次到重庆等地查阅资料。在此期间,他数易原稿,堆在书房的草稿达10余公斤。2002年,他将这部“让小学生都能读得懂”的《哥德巴赫猜想揭谜》寄给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引起强烈反响,邀请他参加大会,并宣读论文。他也因此成了数学界的“奇才”。

  在2008年新出版的《四色问题揭谜》一书中,李中平用“串圈普色法”和“数学归纳法”严格地证明了四色定理,挑战了美国数学会1976年9月通告“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证明四色定理”,而不是用数学方法证明。事实上,用计算机去证明无穷多个行政区,美国数学家是无法完成的。他还发现用此方法解四色问题有关的高考数学题非常简便,并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鲸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Copyright © 2006-201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0818-2380088  晚报热线:0818-2382258  本站热线:0818-2379260
新闻QQ:562836866 业务QQ:423260475 新闻投稿邮箱:dzrbs88888@sohu.com 图片投稿邮箱:dzcmw@163.com
蜀ICP备06015679号 公安备案号:5130000101 川新备07-140011
   第01版:教育1版
   第02版:教育2版
   第03版:教育3版
花萼山的脊梁
他的心里装满学生
挑战国际数学难题痴心不改